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知心大姐”杨希玲: 村里的大小“闲事”管一管

2022-5-8 12:31

摘要: “好些了好些了,五一刚去医院复诊过,医生让我绷带还要绑两个月嘞,就是有点不方便。”昨天上午8点,刚走出村办公室大门,57岁的杨希玲又碰到了前来关心询问的村民。笑着回答完后,她背上扩音器打开喇叭,边走边忙 ...

“好些了好些了,五一刚去医院复诊过,医生让我绷带还要绑两个月嘞,就是有点不方便。”昨天上午8点,刚走出村办公室大门,57岁的杨希玲又碰到了前来关心询问的村民。笑着回答完后,她背上扩音器打开喇叭,边走边忙疫情防控宣传去了。

杨希玲是傅村镇杨家村人,嫁入上溪镇苦竹塘村后,一直务农。她性格开朗外向,做事干脆利索,待人热情且乐于助人,村里人都喜欢她。2014年,儿子研究生毕业后在银行工作稳定。有了闲暇时间后,杨希玲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至今,已是第9个年头。

体型稍胖的她,平时中气十足嗓门大,办事细心服务好,村民们都视她为知心人,叫她“杨大姐”。一直以来,村里无论大事小事,她都当成家里的事好好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点一滴。

杨希玲的家就在村办公室隔壁。每天早上6点30分,她在家开始做家务、搞卫生。不到8点,她就料理好一切,锁好家门,到村办公室准时开启“广播防疫宣讲”,随后又带上扩音器走街串巷继续宣传……用脚掌丈量着村里的每个角落。“有情况就要及时来报备呀,有需求就打我电话。”担心宣传不到位,她就挨家挨户再叮嘱几遍。

“杨大姐,这件事你帮忙解决一下。”她的手机里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和求助电话。说起最近要“管一管”的事儿,她如数家珍:低保户老奶奶家的儿子精神不太正常,最近她的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得经常过去看看需要些什么;前几天那家老公喝醉酒说要打老婆,上次已经调解过了,不知道是不是都和好了;大前天晚上,有个80多岁的老奶奶跟女婿拌了嘴,半夜自己推着轮椅要去另一个女儿家,好不容易劝回家去的……

4月5日开始,村民们发现,杨希玲的左手臂上绑着黑黑的绷带,一头挂在脖子上,看着让人特别心疼。

“杨大姐,你怎么能提前出院呢?”“伤筋动骨一百天,怎么都不休养休养?”面对村党支部书记和同事们的“责备”,她回答道:“你们放心,我吃得消。”在场人员无不动容。当时,距离她手臂骨折入院动完手术刚过去2天,却不顾医生叮嘱,坚持要求出院回村参加防疫。“确实是防疫有需要,村里就那么几个干部,我还是老同志,情况比较熟悉,大家都在一线忙得不可开交,我躺在医院里实在不安心呀。”杨希玲觉得自己这点伤痛不算什么。

回到村里后,杨希玲更是一心扑在了工作上。除了平时要配合村里的整体安排外,她还有很多“闲事”要管:居家隔离人员闹情绪不配合,她得过去劝劝;村民疫情防控措施到不到位,她得去检查检查;这边有人想强闯卡点,她得去教育教育;那边卡口还要送宵夜……她似乎总有干不完的事儿,也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女儿前几天经过嘉兴要不要隔离啊,隔离的话要隔离几天啊?”4月27日晚,一个电话打来,杨希玲便急匆匆赶到村民家里。反复交代清楚疫情防控政策后,她不忘询问家里的米油够不够,居家隔离这几天的菜有没有,不够的话可以先去把她家里的拿来应付一下,等明天清早稍空些再去镇里给他家带。村民听到这里,连忙摇头说谢谢,家里东西备得足,之前就是杨大姐给他家送来了菜和肉,哪能次次都这样。其实,为管控人员买药、送菜,这些事杨大姐都没少干。

“每天微信步数最少1万步。”她笑着说,“村民们都如此信任我,叫我杨大姐,大家都是一家人,家里的事情哪有不尽心的道理。”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8: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