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木匠父子醉心索面制作工具 一凿一雕间传承百年技艺

2022-5-29 09:07

摘要: “笃笃笃、呲嚓呲嚓……”上溪镇荷市村弄堂角的一间老屋内,一位背影些许佝偻的手艺人坐在长板凳的一头,正聚精会神地用手中的木斧和木钻在板凳另一头的木板上敲击。细碎的木屑像扬尘一般散落,在中厅的地面覆上一层 ...

“笃笃笃、呲嚓呲嚓……”上溪镇荷市村弄堂角的一间老屋内,一位背影些许佝偻的手艺人坐在长板凳的一头,正聚精会神地用手中的木斧和木钻在板凳另一头的木板上敲击。细碎的木屑像扬尘一般散落,在中厅的地面覆上一层薄衣,响亮的敲打声与周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手中的活计。

这位手艺人是荷市村61岁的老木匠吴胜荣,手中修补的晒索面面架,出自他父亲吴樟棋之手。吴樟棋是村里有名的木匠,他做的索面制作工具牢固耐用、品质精良,受到许多索面师傅的青睐。而今,吴樟棋年事已高,吴胜荣毫不犹豫接过了父亲手中制作、修补索面工具的接力棒。这对父子身体力行将木匠手艺传承了下来,也为义乌索面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子承父业,磨出一丝不苟的匠心

初夏的微风轻轻拂过吴胜荣工坊门前冒尖的青草,一米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将门前的石子路映得金黄,吴胜荣的眼睛紧盯手中的活计,三下五除二就将待修的面架修补好了。“修补面架不是难事儿,修好后能用很久,好的面架修补次数少,甚至能重复用百年呢。”吴胜荣表示,自己越来越娴熟的木工手艺,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百年来,上溪吴店一带的索面制作工艺远近闻名,做索面成为许多村民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荷市村的晒场上,如飘逸飞瀑般的索面悬挂在一排排高高的木架上,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如此盛况令人驻足。纯手工制作的索面,从和面、揉面到分面、晒面,再到最后回潮、装框,整整需要18道工序。“工序多了,要用到的工具就多,这些工具都很专业,不懂索面工序的木匠根本做不出。”荷市村村委副主任吴俊告诉记者,早年间,村里这些工具都是由吴胜荣的父亲吴樟棋制作的。

“我父亲的手艺不是一天练就的,他的耐心是磨出来的。”吴胜荣说。据悉,吴樟棋13岁开始当学徒做索面、馒头,6年内就掌握了索面制作的所有工序。后来,因上溪岩口水库建设需要,吴樟棋仅用一年时间便掌握了木工的基本技能。28岁那年,他已经能独立画图纸,并自己摸索仿制各种木制品,成了一位专业的木工手艺人。

不过,当年吴樟棋以做索面为主,空闲时会接活制作索面工具或修补木制品。“做索面的工坊并不多,索面工具的订单也很有限,以此为生根本养不活家人。”吴胜荣感叹,父亲在做索面的同时,没有丢了木工手艺,而是将这门手艺传了下来。

小时候,吴胜荣就帮父亲一起做索面、馒头,或重复清理面块上黏着的面粉。有时候父亲接了木工活,他就跟着刨木头。在吴胜荣的记忆中,父亲坚实的臂膀是那么强劲有力,四周安静的氛围中,总是回响着木头与工具的碰撞声,日复一日地埋头劳作,让人感到安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胜荣20岁便能独立制作村里房屋的房梁木架,30岁便能单独制作一整个面架。

精益求精,制作的工具“用不坏”

“这个醒面用的幼柜用了40多年,没有坏过,很耐用。”吴胜荣告诉记者。在荷市村,吴胜荣的姑姑也办了个索面工坊,工坊内摆放着各种制作索面的工具,都由吴胜荣的父亲吴樟棋所做。这间工坊虽小,但“五脏俱全”。记者发现,工坊内不仅有用来醒面的蒸笼、面筋架、幼柜等,还有用来分面、挑面的面块和分块。几个大型木具上,都印有“吴樟棋办1982年”的字样。吴胜荣的姑姑介绍,这些工具使用年份虽久,但基本“用不坏”。

这对父子对于索面制作工具都特别讲究,如醒面用的出箱要用梧桐树的木头制作,幼柜以松木为材料,面块则用苦竹制作。制作这些工具时,不仅需要选材精良,制作工艺也要严格遵守索面的工序规律,制作工艺要精益求精,否则会影响索面的制作口感。

在工坊门外,几根晒索面的面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细看这几根面架,长四五米,高约两米,每根面架两侧都均匀分布着一排小孔。据吴胜荣介绍,这些小孔的分布,直接关系着晒索面时整体的平衡,所以,每挖一个孔,都要仔细比对两侧的小孔距离,这非常考验木匠的技艺。不过,吴胜荣与父亲制作的面架从未有过不稳、没用等问题。

每当天气好的日子,荷市村晒场上晒满了索面,其面块较粗的一头插进面架的小孔,支撑着一根又一根两米多长的索面,每一个面架都能稳稳立于地面上。“面架的单边可以晒15斤索面,太阳好的日子,双边能同时晒30斤索面。”吴胜荣说。

“老一辈晒索面,会弄一根杆子把面架撑起来,避免被风吹倒。而现在的面架制作得很牢固,大家晒索面时也会选择避风港,久而久之就不需要杆子了。”吴胜荣自信地说,他与父亲制作的面架订单中,只收到过因“被车轮胎压断”“被人为摔断”等原因需要修补的面架,却从未遇到过因质量不好而损坏的面架。

与时俱进,技艺在传承中发展

“我们的木匠工艺也是建立在索面传承与制作的基础上,做索面的人少了,需要我们的人也会减少,这是不可避免的。”聊起索面制作工具的技艺传承,吴胜荣有些发愁。因为制作的索面工具质量过硬,上门找他修补的订单也会少许多。如今,吴胜荣主要承包一些小型的木工工程来维持这门手艺。

今年年初,在村两委的积极对接下,荷市村文化礼堂的吴店索面制作体验馆正式启用,吸引了许多学生团队前来体验索面的制作过程。在推进索面研学基地的过程中,吴俊发现,在发扬索面制作技艺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传承索面的传统制作工具。“当时,有个村民家里还保存着罗面粉的工具——罗橱,


可因年份太久,最基础的零件都损坏了。”吴俊说。

为此,吴俊特意邀请吴樟棋、吴胜荣父子帮忙。“这罗橱存在的年代太早了,60多年都没人见过,只有我父亲知道长什么样。”吴胜荣说。令人惊讶的是,吴樟棋已90岁高龄,但他的思路却非常清晰,在观察了罗橱的基本结构后,他凭记忆画出了罗橱的完整图纸。

“老爷子不愧是老爷子,这件事真的只有他能做到。”拿到图纸后,吴胜荣也欣喜不已。凭着精湛的木匠技艺,吴胜荣照着父亲的图纸,很快就将村民家破损的罗橱修补一新。如今,这个罗橱正放置于索面制作体验馆内。

细看这个罗橱,高1米,宽窄不等,橱中上端重新安装了一个吊杆,下面挂着新的长方形纱筛。纱筛一头有连杆与橱外的翘板(罗头)相连。罗面粉时,人站在翘板上,左右轮流踩踏,橱中的纱筛就会来回筛动,发出“咯当咯当”的响声,纱筛上,混在一起的麦皮与面粉开始分离,磨好的面粉像下雪一样洒在橱底,随后便可拿出使用。

“从这罗橱的复杂结构就可看出,父子俩的木工技艺有多好。”吴俊赞叹。记者走进吴胜荣的工坊,发现电钻、电刨、木钻、锯子、木斧等工具一应俱全,每次要出门,吴胜荣都会娴熟地将该用的工具放进工具包,上门修补或制作木制品,早已成了他的日常。

“自拉麦磨自拉牛,自拉新妇罗罗头,赚丁麦壳作添凑。”遥远的义乌早年磨坊,传出这首动人的歌谣。在罗橱“重生”的这一刻,在吴家父子传承接力棒的这一刻,这首歌谣仿佛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不良体态正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国际文化传播工作室在鸡鸣山社区成立  喜迎宾朋 共襄盛会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平安建设为群众幸福“加码”  义亭镇开展“四大行动”构筑基层治理“平安堡垒”  

义乌网

GMT+8, 2025-5-2 04: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