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我要为义乌出力。”来自也门的卡森说,2016年来义乌后,一直在鸡鸣山社区当阿拉伯语老师。宣传防疫知识、“清村扫楼”、协助核酸检测、帮忙配送生活物资……疫情发生以来,社区里时常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我能来社区参加防疫吗?”来自阿富汗的丽娜今年刚满18岁,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来社区报名当志愿者。“非常热爱义乌这座城市,早已把这当成是自己的家乡。”丽娜说,她看到防疫一线志愿者勇敢逆行,更加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通过志愿服务回馈这座城市的决心。居民看到她忙前忙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称她“超出年龄的懂事”。 “社区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共1388人,都说疫情防控不分国籍,可当社区防疫遇上‘老外’,语言不通怎么办?怎么向他们讲解防疫政策?这时候外籍志愿者起了大作用。”鸡鸣山社区有关负责人说,像卡森、丽娜这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许多。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志愿者挺身而出、守望相助,为守好社区的“小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
GMT+8, 2025-7-4 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