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能吃就是生产力 ——读谢冕散文集《觅食记》

2022-8-25 10:20

摘要: 一 拿到一本新书,先浏览序、跋或者前言、后记,再决定取舍。这一阅读习惯,我保持了多年。 取,逐章细读,眉批札记;舍,不是不读,而是放一放,酌情而定。然而,就是这一“放”,许许多多优秀著作被我遗憾地错过。 ...

拿到一本新书,先浏览序、跋或者前言、后记,再决定取舍。这一阅读习惯,我保持了多年。

取,逐章细读,眉批札记;舍,不是不读,而是放一放,酌情而定。然而,就是这一“放”,许许多多优秀著作被我遗憾地错过。

散文集《觅食记》(2022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剖为“面食八记”“小吃四记”“燕都五记”“寻味十一记”4辑,32篇文章,十万多字,即便细读慢悟,也只需一天时间,而激发我阅读欲望的,便是“后记”中的结句:“能吃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哲学的基本概念,诸如工具、科技、人力、政策、环境等等,皆为其涵盖之范畴。而将“能吃”视作“生产力”,却是头一回读到,新鲜。

一般而言,人体就像一台燃油发动机,耗油越大,动力越强。作者谢冕生于1932年1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是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他吃进美味佳肴,吐出来的是佳句华章。2022年7月,谢冕老师写给青春的爱情诗集《爱简》又将出版发行。

阅读是生命的乐章。这些年,谢冕老师的文字读过不少——诗的雅致,文的老辣,常常让人拍案叫好。只是没想不到,谢冕不仅大名如雷贯耳,吃食能力亦非我辈所能企及。

有一次,谢冕老师出差深圳,在学生安排的接风宴上,他一口气吃掉了17只生蚝。“我们都被吓呆了,只剩下惊叹,惊叹,还是惊叹。那时,谢老师已经是‘80后’了”。

有一回,谢冕老师“出席”牛汉先生组织的饭局,虽说是简餐,但那只当作主食的馅饼却“不同凡响”,颇合谢冕老师胃口。打这以后,谢老师经常“带领几位博士生前往踩点、试吃,发现该店不仅质量稳定,馅饼厚度和品位依旧”,于是干脆定期举行不分国界的“谢饼大赛”:赛谁吃得多!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这一赛事已连续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海内外,参赛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

2012年某日,12卷《谢冕编年文集》盛大出版,谢冕老师邀请团队去吃自助餐,他一个人“光冰激凌就吃了22个,把哈根达斯冰激凌的盒子排成小山样”。末了,他还意犹未尽,自鸣得意地问:“真好吃,要不要再吃一个?”活脱脱就是一个贪嘴、天真的小孩子。

换作是我,吃下三两个,肠胃就要“闹革命”了。

高秀芹是谢冕老师的学生,也是“谢饼大赛”召集人和秘书长。她说:“记不清跟先生吃过多少次饭了,豪华或者家常,大餐还是小吃,先生都是席间那个最有战斗力的,吃得生龙活虎,吃得活色生香,吃得毫不畏惧,吃得气壮山河。”(后记:《唯诗歌与美食不可辜负》)

“幼时家贫,朝忧夕食,果腹尚难,何敢问津!”哈根达斯冰激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进入中国市场的,价位不低,老少通吃。只是,谢冕老师所言,并非爱不释口的冰激凌,而是故乡福州的传统小吃。

“家乡的味道是与乡愁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是当日记忆,有的是日后亲历,特别是街边巷口的那些小吃摊,挑担子叫卖馄饨面的,路边油炸卖虾酥蛎饼的,数十年间家乡的气味历久愈浓。”在《闽都小吃记》中,谢冕老师娓娓道来,略述了芋包、辣菜饼、鼎边糊等15种特色小吃,看得人舌下生津、馋虫盈腹,恨不能一尝为快。譬如,肉燕、猪油糕。

肉燕者,燕皮包肉馅之谓也。独特之处是,“以精肉捶打而成糊状,施以适量的番薯粉,混同压制成片状,薄如蝉翼。令之干燥,卷成卷轴备用。”馅料也十分讲究,“精肉切碎,辅以虾仁、葱花,以及胡椒、味精、盐等”。燕皮包裹馅料,通常用来煮汤或蒸食,是旧年岁末的家常菜,象征吉祥如意。

猪油糕,“纯白无饰,小方形,甜且腻,入口即化,甜香满嘴”,因为“屈身市衢,颇低调,故知之者少。”谢冕老师依稀记得,猪油糕“是百年老店‘美且有’最佳。数十年过去了,不知‘美且有’以及它的猪油糕是否尚在?”

叫人想念的东西,往往和故乡、童年有关——不只是文化基因,饮食基因也是。而童年养成的饮食习惯往往决定其一生口味的基调,即便成年之后接纳的所谓美食,也往往只是在找回童年的味蕾记忆而已,就像白先勇难以忘记花桥荣记的米粉,沈从文心里一直记着街头狗肉铺子挂着的肥狗腿。

小吃胜大餐。谢冕老师也坦承:“愚生也钝,生性也许平和,处事也许雍如,但内心却是一团熊熊烈焰热情、坚决,甚而激烈,这是品味饮食吗?不,也许是在追寻人生的一种境界。”

觅,上“爪”下“见”,手眼并用,是谓“找寻”。

“一般人写美食都是品啊,鉴啊,或者舌尖啊,味蕾啊,谢冕先生用‘觅食’,足见其谢氏风格。”鲁迅文学奖得主、《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写道:“‘觅’,或许是谢冕先生这一辈子的关键词,年轻时为了寻找光明,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知识,又来到北大。在北大的这些年间,谢冕先生始终是一个寻觅者,寻找诗意,寻找温暖,寻找真理,当然也寻找美食。这部散文集就是他寻找美食的一个记录。”(跋·《觅食与觅诗》)

记忆中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而一款美味佳肴,能否邂逅懂它爱它的“吃货”,则有偶然性。

有一年,谢冕老师去到南京,一朋友在江都请吃河豚宴。宴罢作文,谢冕老师写的却不是河豚,而是淮扬名菜狮子头:“汤是清的,不见油星,上面漂着几片豌豆苗,也是清清爽爽的,如同清澈的湖面上,微风吹皱,小小的波纹上的几叶绿萍。”“细品那狮子头,六分肥,四分瘦,斩成肉碎,再加上荸荠,也是剁成碎丁的。没有过油,因此底色是白色的,那瘦肉显出淡淡的红,白里透红的是含苞待放的绣球花!”“它给人的口感是准确无误的糯糯的、软软的、松松的、入口即化却又是脆脆的,平生没吃过这等美味的狮子头。”

“无论产自何地、出自哪家著名宾馆的叫作狮子头或不叫狮子头的,我一概认为,天下的狮子头只有这家最地道。”谢冕老师是文化名人,说这话绝无“广而告之”之意,因为烹制这只狮子头的店家,“一切都是不加修饰的随意和简陋,如同它那叫作‘人民饭店’的名字和它的太不在意的外观。”(《江都河豚宴记》)

世上什么东西好吃,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不独淮扬名馔狮子头,就连普通的面条亦如此。

北大校园辟有专门的面馆,各个窗口有数十种来自全面各地的面条可供选择。初来乍到者往往无所适从,像谢冕老师这样的老北大,也是“在饱尝各家之后”选定一碗刀削面。

“一大海碗,至少三两,只需五元(小碗约有二两,为四元)。这碗面条在外边没有二十元下不来。分量足、价格便宜倒在其次,主要是地道……面条从滚烫的汤锅里捞出,紧接着就是一勺带着红烧肉丁勾芡的浓汤浇头,端上桌,碗底闪着诱人的红光。冬天,外边严寒,屋内,手捧面碗,热气腾腾。”

谢冕老师是社会名流,桃李满天下,一旦外出,虽无须操心自己的吃住行,但觅食意愿难免受困于“被接待”。

“路过一座市场,……最诱人的是那些卖羊杂碎的摊子,女士们一袭白衣,站在热气腾腾的汤锅前。滚沸的清汤、鲜嫩的羊下水,一碗盛好,外撒脆生生的芫荽和鲜红的西红柿片。”“我看得呆了,不肯移步,央告说,想吃一碗再走。大概是丰盛的家宴已在等待,也可能是担心一碗杂碎汤下肚失去了胃口,陈柏中(家宴主人)急了,连拽带推,硬把我从市场拖了出来。”

杂碎汤,新疆有,内蒙甘肃也有,普通得如同江南餐桌的青菜萝卜。却不想,一晃三十年过了,谢冕老师“访问新疆少说也有七八次”,陈柏中也做了外公,却始终没能让他吃上“一碗可爱又可恨的杂碎汤。”(《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

人生的过错在于错过,没有错过的人生是美丽的。于谢冕老师而言,觅食不成,无疑是种遗憾,但未尝不是陈柏中一家的真情款待——餐饮氛围、卫生状况、食材来源等等,无一不是思虑具象。

吃饭喝酒,是味觉上的享受,只要咸淡得当,其实无须过多的挑剔。对此,所谓的美食家恐怕不太认同,因为他们往往自标身价,专挑贵的珍馐美味;而平头百姓却不忌嘴,什么都吃,而且样样都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口味很宽,咸甜酸辣从不忌口,且常常奚落那些口味偏执而且自诩为‘美食家’者。”(前言·《味鉴》)

关于吃食,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强调了“十不”。谢冕老师也有“三不”:“该咸不咸,不吃;该甜不甜,不吃;该油不油,不吃。”一句话,就是不要背叛食材本身的味道。

美食是引导我们走向美的人生的一种方式。而一个人的饮食记忆,映照的是一个城市的饮食风情。原来只是想用脚丈量世界的,最后却用了舌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面要是不加上“品万家味”,这样的人生能说是“圆满”吗?

热爱美食,就是热爱生活!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1 03: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