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现场做重阳糕 线上直播重阳活动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说,重阳节的习俗始于远古时期,在春秋战国基本成型,到了西汉得到普及,唐代以后开始进入鼎盛期。 据《义乌民俗》记载,九月初九重阳节,士人登高宴赏,以茱萸浸酒饮之;家制牡丹糕、方糕,戚友互相赠送。另外,义乌还有祭拜胡公之俗。传说北宋永康人胡则曾奏请朝廷免除婺衢二州的身丁钱(成年人人口税)。百姓感恩他,在他死后奉为神,称“胡公大帝”。宋代以后,义乌人每于农历八月后半月,成群结队到永康方岩供奉胡公神像的赫灵庙朝拜。 登高 据说,早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习俗,到了汉代逐渐盛行。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唐代朝廷正式批准重阳为节令,大诗人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几年,德胜岩、大寒尖等地成为义乌人重阳登高的热门之地。关于“重阳登高”,《义乌市志》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士人登高宴赏,“以茱萸浸酒饮之。家制牡丹糕、方糕,戚友互相赠送”。南宋以来,民间于重阳时节兴拜胡公。八九两月,十八九岁男青年时兴跑路去永康县方岩拜胡公,当天来回,年纪大的也有去方岩拜胡公的。五、六、七、八、九、十日等都去胡公庙会众,重阳节前数日抬胡公神像,至德胜岩朝拜赫灵行庙胡公神像。迎胡公队伍称“重阳案”,仪仗执事长达数里,罗汉班、三十六行、大头和尚、走马、高跷、打湘莲等沿途表演。重阳节,后宅岩前曹村与义亭铜山岩都兴庙会,其他有胡公庙的地方还演戏。 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时至今日,每年重阳节期间,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公园会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在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邀三五知己一起赏菊、饮菊花酒,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一般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料,加糖蒸制而成,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由于重阳节普遍有登高习俗,但在平原地区无山可登,因“糕”与“高”同音,故而以吃糕代替登高,寓意步步登高。元代学者熊梦祥在他的《析津志》中是这样表述的:“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 佩茱萸·簪菊花 有报道称,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作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 除上述这些习俗外,古代的一些游牧民族有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之一,寓意辟邪驱疫,乞求家宅平安、家人康健。 |
GMT+8, 2025-5-11 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