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只剩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义乌国际商贸城节庆用品红灯笼的销售旺季早已过去,但由于各地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的逐步落地,物流通畅、市场预期向好,刺激了国内经销商的补货,节庆用品迎来兔年春季前最后一波返单高峰。 “客户是有多少货就要多少货,我只能加班加点组织生产,能出多少(货)算多少。”在国际商贸城五区节庆用品区块,说起这几天的返单客户,义乌市鸿泰喜庆宫灯老板周贤永有些懵。眼下,周贤永每天接数十个返单电话,三天写完一支笔,开单本用了足足三本,全部是补货的订单,20件、30件、50件、100件,一天最少有十几万元的销售额,用现在的互联网语言说:“写麻了”。 “我们一天的满产也就80件,一件40个灯笼,也就是3200个灯笼,受制于是纯手工制作,加之招工难上加难,生产速度赶不上返单需求的速度。”周贤永告诉记者,前十一个月疫情防控还非常严格,工厂也就按单生产,没有过多的备货,本月疫情防控政策得到优化,之前订得比较少和没下订单的客户,马上开始返单,这也意味着大家十分看好经济发展和消费复苏。目前周贤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农历春节,起码还有1600件货还没做好,正在加班加点紧急生产。同时,今年外贸订单也非常多,主要以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华侨客商为主,订单金额在100万元。 店铺忙着接单,工厂忙着生产和发货。记者在义乌某灯笼生产工厂看到,一箱箱灯笼正被搬运上车,运往青口、福田、国内公路港、江北下朱物流园区,再通过干线物流发到全国各地。 “一天要送4到5趟,一趟大概有60多件货物,一件有40个灯笼。一般都是发往广州、重庆、江苏等省份。”货车司机周碎配告诉记者,他每天6点起床直到晚上7点钟才能把货送完,非常地辛苦。 与此同时,在这家工厂的生产车间,三十多名工人有序分工,穿骨架、套灯罩、捋金条、晾晒、打包装箱……待完工的大红宫灯一个个圆滚滚的,工人们几乎“陷”在那片红色的灯海里,每个人的脸上都被红灯映得红扑扑、笑呵呵的。这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另一种丰收。 “我们工厂一天可以制作3000个灯笼,面对排至年底的订单,通过增加临时用工人员,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保障订单交付。”灯笼工厂负责人夏鹏辉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客户也敢囤货了,工厂也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今年肯定是个好开端。 |
GMT+8, 2025-7-15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