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新年的朝阳,2023年的第一个小长假即将来临。冬日里的阳光显得那么温柔,市民们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去登山赏景、去品尝民间美食,去淳朴的乡村中拥抱新的一年。 在此,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跟市民朋友一起分享美食、美景以及一些过年习俗,建议广大市民朋友在家门口享受别样的旅游“盛宴”,与家人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 寻“烟火气” 品民间美食 从林间到手间,从手间到舌尖,再从舌尖到心间,饮食总是人与自然最好的连接体,在我市民间藏着各式各样的美食,等你闲暇之时,不妨寻一寻家门口的“烟火气”,品一品“舌尖上的义乌”。 在赤岸镇沿街店铺中,光酥饼店就林立着好几家。远远望去,它们并不起眼,但酥饼的香味却能穿透人群与车流,直串游人的鼻腔。 “我们家的酥饼是用传统办法做的,软皮硬皮都能做。”赤岸华川南路的潮海酥饼店前,购买酥饼的顾客排成了长队。 赤岸酥饼之所以好吃,做了30多年酥饼的师傅道出门道:“揉面烘烤都很讲究力道,每一道工序不马虎,出炉的酥饼才会口感刚好。”做酥饼时,师傅严格按照程序,往皮里放馅儿时,注意做成底下薄、面上厚的样子,这样的饼烤出来才会又酥又香。此外,赤岸酥饼用精麦粉、本地菜籽油做面皮,再以比例相同的精肥肉、霉干菜为馅,经过和面、醒面、擀面制皮、上油酥、包馅、上芝麻等十多道工艺,一个个圆亮的酥饼逐渐在老师傅手中成型。 说到美食,很多市民肯定会想到义乌的特产——红糖麻花。无论你去佛堂老街,还是去义亭游览,都能品尝到地道的红糖麻花。 在义乌,红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义乌三宝”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吃法就是红糖麻花,将煮好的红糖汁淋在麻花上,铺在铝盘中,然后用筷子拨开,等它们冷却后,香甜酥脆的红糖麻花就完成了。 去过佛堂老街的人,可以在非遗展厅看到红糖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在里面买到纯正的红糖麻花。取一个放进嘴里,外面的红糖香甜可口,里面的麻花外酥里香,让人赞不绝口。 红糖麻花香甜可口,三分饼松软香甜。“老板,帮忙打包十份三分饼。”市民王晓说,“我爷爷最好这一口,今天路过佛堂特意买些回去,三分饼是老一辈人的回忆。” 除了红糖麻花、糖画,还有佛堂白切羊肉、红粿……在佛堂老街,游客总能找到各种美食,驻足休息,品尝当地特色,在休闲放松之余享受惬意的生活。 品尝过甜食小吃,大家还可以到上溪喝一碗秋冬季节滋补佳品——牛杂汤。 上溪牛杂汤,古时俗称“上溪牛血汤”,鲜香爽滑,历史悠久,深受义乌人喜爱。新鲜的牛骨架加上少许生姜去腥,先猛火煮沸,后文火煨炖,熬上三四个小时,牛骨的味道才会慢慢渗入汤汁。这样熬出来的汤汁最为纯正地道,不需要加任何其他配料,要的就是牛骨架中最原始的味道,纯汤汁中都是牛骨和牛杂混合炖出的鲜香,浓郁扑鼻。 记者看到,在炉火上的大铁锅里,牛杂汤不断沸腾着,一层一层的牛油花在热浪中翻滚。厨师们用大勺不断探入其中,先是捞出易熟的牛肝,再是牛百叶、牛肚等各式牛杂,最后捞出牛骨。 据介绍,牛杂汤的配方从最初的牛血、散丁、牛内脏,转变为现在的牛舌、牛肝、牛心、牛肚、牛筋、牛百叶,越来越多鲜美的食材纷纷上桌。如今,牛杂汤与青柴滚、土豆宴、土索面、土馒头并称为上溪美食界的“五朵金花”,虽然历史不长,却迅速捕获人心,让众人对它念念不忘。 吴店馒头是义乌人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必备的主食,也是嫁女娶亲、婴儿满月、生日宴会等红白喜事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和红烧肉、笋搭配更是一绝。2009年4月,吴店馒头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义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荷市村是目前吴店馒头的主产地,全村在春节高峰时一天可生产数万双馒头。尽管如此,馒头产量仍无法满足义乌全市以及周边县市的需求。 “热销会从腊月二十五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据荷市村村委副主任介绍,每天每家可以生产1万双馒头来满足市民的购买需求,目前该村各家馒头店已准备增加人手、扩大生产。 喝完暖胃的牛杂汤,品尝了吴店馒头,我们还可以到城西街道东河工商街走走,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东河肉饼集聚地。 取面、搓圆、摘面、包馅、拉扯,不到一分钟,一块小面团就变成了一个薄如宣纸的大饼,再放入油锅中双面煎制…… 只见做饼师傅张爱珍将两个小面团,压成一厘米厚的面饼,配以精心准备的肉馅,夹在两个面团的中间,犹如“魔术”一般,熟练地扯成薄如蝉翼的片圆状。然后再放到铁炉,随着“滋滋”的油煎声,肉饼上肉粒和葱花若隐若现,一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绿色的葱末、粉色的肉末、金黄的面饼,令人不自觉地吞咽唾沫。 东河肉饼的选料、调味、制作十分考究。“要选肥瘦搭配的五花肉。”张爱珍说,肥肉会使饼变嫩,咬起来更有质感;瘦肉会使饼结实,吃起来味道更鲜。 据悉,东河肉饼是义乌传统小吃,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因产自义乌东河村而名。这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明明是夹了肉的馅饼,却薄得如同一张纸,能透出背后的光亮来,这功夫都在手上,可谓手上藏万千乾坤。 如果你们不想到处奔走品尝美食,那么不妨到幸福湖国际会议中心、八婺饭堂、鸡毛换糖粗菜馆、义乌大酒店、宗江大酒店等百县千碗特色美食体验店,一站式品尝义乌30碗:馒头焐肉、义乌土鸡煲、上溪牛杂煲、豆皮素包、鱼滚豆腐、义乌肉圆、山粉大肠、佛堂醋炒鸡、宗泽火腿蜜枣、宾王咏鹅煲、义乌红粿、望道红糖粽、丹溪醉核桃、东河肉饼、义乌馄饨、义乌拉面、义乌糖炀、义乌麦饺、荞麦老鼠、红糖麻糍、宗泽鱼冻、水晶黄豆猪蹄、干菜宗塘豆腐、佛堂白切羊肉、义乌白切鸡、鸿运当头、义乌素八珍、东河糯米藕、石斛水晶冻、干炸响铃。 这么多美食在等着你,闲暇之时不妨带着家人一起去品尝,满足你的味蕾。 户外赏景 不负冬景 在家憋了许久,人们的心早已飞向山川田野,南方少雪,冬季赏雪一直都是义乌人的“执念”。 12月29日,被称为“云端山村”的大陈镇北山村下起了雪。细细飘落的雪花定格了冬日最美的画面,演绎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艳。 北山村,地处义乌最北部,毗邻诸暨市,四周群山环抱,古树婆娑,竹浪滚滚,叠嶂映彩。15公里的游步道环绕村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枫香古道。 你听,山中传来了阵阵的欢声笑语。“妈妈,为什么我这里的雪比其他地方下得都早呢?”“妈妈我想邀请同学一起到我们这里玩雪。”村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北山空气好,每次下雪都有很多市民开车前来。 土鸡煲、窝窝头、腊肉笋、野生石斑鱼、手工面……一道道农家山间美味,在这山村静静等待着每一位游客。 同样受冷空气的影响,上溪仙坪漫山已是银装素裹,雾凇冰挂如万树盛开,一键就能进入赏雪嬉雪的快乐模式。 上溪仙坪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山腰上,是义乌另一处赏雪胜地。 沿着山路往里走,似踏入童话世界。孩子们嬉戏打闹,有的孩子摔了跟头也不怕疼,自己爬起来接着玩,家长在一旁用手机拍下一切。孩子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赏雪地除了大陈北山、上溪仙坪外,还有最高峰大寒尖,远远看去好似冰封的雪国一般,从高空往下看,未被积雪覆盖的蜿蜒山路,宛如一条黑色巨龙,伏在雪白的山间,颇为壮观。 如果你不喜欢雪景,只想登山,不妨登一登德胜岩,它是登高览胜的好去处。 德胜岩上奇石怪洞甚多,有上岩洞、洪岩洞、蝙蝠洞、冠山、九龙抢珠岩等。来到岩尖的胡公殿,站在殿前往下看,青山连着绿水尽收眼底。“独支修竹身犹健,高入层云地忽平。”宋代的宗泽、喻良能,元明的黄晋、熊人霖等文人都曾登临此地,并赋诗吟诵德胜岩的美好景色。 研学基地 体验“家园” 陈望道故居位于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已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和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这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砖木建筑,如今每日都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追寻望道先生的足迹。 走进分水塘村百工坊研学基地,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这里设置了16个研学项目,包括草木染、布艺、铜艺、剪纸、竹编、草编等传统非遗类项目,木作、瓷画、根艺、陶艺、拓印、摄影、茶艺等传统手艺类项目,节气自然、农耕体验、定向运动、户外探索等自然探索类项目,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体验。 “孩子们来到这里后,会换上红军装,打卡村里红色地标,听老红军讲述当年故事,在百工坊体验各种非遗项目。”百工坊项目负责人说。 望道邮局、麻糍手工作坊、非遗木刻版画工作室……在这个小村落里,红色品牌效应正日益显现。各种漂亮时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它们既是游客驻足观看的地方,也是村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如果你觉得游意未尽,不如再来一场拥抱大自然的旅行。“妈妈,你看那棵硅化木,好高,我想给它留个影。”走进义亭镇铜山大道1号森山健康小镇,游客中传来欢呼声。 “上学时,听老师说这里有1111棵硅化木,包含了国内外数十个品种,今天很高兴可以亲眼目睹。”小朋友萌萌告诉记者,双休日,父母都会带她到义乌各个景点游玩,呼吸新鲜空气。 森山健康小镇是一座集大健康、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养生养老、国际康复等功能产业为一体的新型化健康特色小镇。园区以科普宣传为主要功能,布局了森山铁皮石斛繁育中心、森山百花园、世界硅化木地质公园、科普中心等板块,是值得带家人一起游玩的好去处。 如果你还想了解义乌的非遗传承,不如一起走进“非遗馆”。 “非遗馆”以“义乌精神”为主线,充分挖掘义乌城市发展脉络,展示历史文化渊源。展馆紧扣“生生不息”这个主题,分设“序厅”“一人∙义乌之源”“一街∙生息之所”“一心∙关怀之力”“一坊∙传承之里”“尾厅”等六大展区,记录了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犹如一部舒展开来的历史风俗长卷。每一个“非遗”项目,用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历史影像、场景还原、视听播放、手工体验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唤醒人们的非遗记忆。 一踏进“非遗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红糖鎏金”雕塑装置。该雕塑自下而上螺旋上升,如同一缕刚刚从热锅里泼洒出来的金黄色的红糖水,倾泻而下,寓意着义乌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继续往里走,在“一人∙义乌之源”展馆内,可以看到成排的木活字元素造型墙,展示了义乌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述说着颜乌、傅大士、宗泽与火腿等传统历史故事及传说。 在“一街∙生息之所”展馆中,通过声光投影、触摸式互动屏幕等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了义乌民间的街巷场景,让参观者恍若置身于义乌当年的大街小巷中。听道情、迎龙灯、观百子灯……一个接一个传统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人们在传统习俗中流连忘返。 “义乌市‘非遗馆’,为市民带来的不仅仅是义乌文化的缩影,也是义乌城市发展、精神传承的缩影。”该馆负责人表示,义乌“非遗馆”,让义乌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有了专门的“家”,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是广大市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截至目前,义乌市非遗项目名录已达164个,其中金华市级51个、浙江省级14个、国家级3个。义乌人民用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缔造了绚丽多姿的“非遗”传统技艺,为多样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在悄然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可能消失、湮没。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在城市发展中显得尤为急迫。义乌“非遗馆”在此时应运而生,让优秀的非遗项目得以薪火相传,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活起来。 时代进步 情怀未变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为“蜡月”。这种称谓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据《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是说腊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是一年中的岁末,正值寒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而在这过程中,前三季都比较忙,只有到了冬藏之季才相对空闲,为此,祭祀往往放在年底举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较为频繁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一进腊月门,全家忙过年”,可以说,腊月的相关习俗是很多的,先从制作新衣开始,而后喝腊八粥、办年货、祭灶神等成为腊月间的每一个符号。 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 说到义乌的过年年俗,我们的祖辈、父辈从腊月开始就切麻糖、做香肠、掸尘。以切糖为例,它也叫切麻糖,又称“年糖”。按义乌风俗,每年腊月很多人家都会用米、玉米、花生、豆、芝麻等加以烘炒或炮烙,然后拌上调煮的红糖,最终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种“年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用老古话说,这是迎新年除旧岁的一种标志,也是庄稼人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为新春佳节增添食品花样。 除此之外,过年习俗还有买年货、贴春联、挂年画、年夜饭、守岁、吃饺子、吃汤圆等等。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有人尝试着对义乌腊月习俗进行归纳小结,大致是这样的:在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十五左右,大家会开始准备年货,比如做香肠、腌猪头和猪肉,同时,还要买些瓜子、开心果、山核桃等,作为亲戚朋友拜年时的茶配;要抽空把家里好好打扫一遍,把可以洗的桌椅、菜厨等搬出来洗洗晒晒,这就是“掸尘”;大年三十前两天,农村很多家庭都会摆上煮好的全鸡还有猪头祭祖,这个就是“谢年”。 都说义乌十八腔,东南西北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如,像赤岸一带很少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但很时兴腊月“做酒”;廿三里方向的村民热衷年前做麻糖;佛堂这边的家庭主妇喜欢自己去菜市场买材料做香肠。 “小年”是过年前忙年的开始,并非指节日,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大年,指年节,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或许在不断改变,但过年那份浓浓的情怀始终未变。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
GMT+8, 2025-7-21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