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新春的脚步近了,我们记者的脚步与笔触也将深入一线,去向最需要的地方。通过挖掘最鲜活的生活素材,发现最美好的义乌故事,将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烙印在道路与泥土之上。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意。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倾听来自基层的心声、触摸新时代的脉动,为劳动者放歌、为奋斗者鼓劲,全面反映我市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义乌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齐心协力营造喜庆安康、昂扬向上的节日氛围,进一步展示义乌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摄 昨日早上,天还没亮,上溪镇荷市村的上空就升起了袅袅炊烟。吴根禄、王翠仙夫妇忙个不停,将永康客户定做的400双馒头打包好后,他们继续将做好的馒头坯放到蒸笼中进行短时加热。这个被称为“游笼”发酵的过程,需要在3小时内重复3次。待发酵完成,他们又在蒸锅上叠起20层蒸笼,4口蒸锅火力全开,480双馒头不一会儿便热气腾腾地出笼了。最后,他们在馒头上盖上鲜红的福字,工序才算完成。 “我们现在每天做馒头1000双左右,高峰期会增加人手,日产量会上升到约10000双。”吴根禄说,对吴店馒头心心念念的并不止是义乌本地人,东阳、永康、武义等不少周边县市的客户特意驱车前来,几百双、几千双地购买。 “吴店馒头预计腊月廿二进入高峰期,持续至正月初六。我们村会增加到七八家同时生产,每天产量在十万双左右。”荷市村村委副主任吴俊介绍,尽管高峰期产量增加不少,但难以满足义乌全市甚至周边县市上门购买的客户需求,到时可能会出现停车难、排长队、取号购买等现象,希望市民早做准备。 |
GMT+8, 2025-7-21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