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家在梅溪边上,门口对着溪流,清晰地听到溪水下堰的声音。梅溪湾过溪田村,水流滞缓,潴为深潭,那儿便是竹叶潭。在潭里,叔伯兄弟们时常去浴身洗脚,我们女孩子就沒有那福分;记得五六岁时,爸爸曾带我去洗过一回浴;以后虽说时常和姊妹们到潭边去洗衣,用手荡着水,用木杵拍着水;却只能对着清流出神。”12月20日,在兰溪市梅江镇聚仁村第一书记陈洁深情朗诵王春翠散文集《竹叶集》自序中拉开纪念王春翠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序幕。 王春翠(1903—1987),聚仁村人,曹聚仁原配夫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次年与曹聚仁在蒋畈结婚。1926年毕业后,随夫迁居上海,在暨南大学师范科附小任教,闲暇时,替曹誊抄文稿。其间,处女作散文《我的母亲》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副刊。1934年由天马书店印行散文集《竹叶集》,该书由鲁迅定名。1937年7月抗战爆发,归乡接手育才小学校务。1947年学校迁白沙镇,仍任校长。在育才小学期间,8年不拿薪水,殚精竭虑以金华学派传统经世致用之学与现代乡村生活教育相结合,求真知,立真人,被乡邻尊称为“王大先生”。1984年,任兰溪县政协委员,撰有《我记忆中的鲁迅》《我的丈夫曹聚仁》等文章。 座谈会由兰溪市委统战部、兰溪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浙师大行知学院人文学院主办。重庆市政府前参事、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内第一批研究曹聚仁的学者,曾著有《曹聚仁研究》的李勇说,在当时政治、社会背景下,王春翠与曹聚仁相恋、相知、相爱一生不容易。王春翠和曹聚仁是文学上的伉俪,在上海一起组建涛声社团,共同兴办刊物,写稿、出书、约见同时代上海文化名人。鲁迅褒扬过她的厨房手艺和文学作品,说明她的文学造诣之高。 浙师大行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俞敏华则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高度评价王春翠是知识女性回归乡土进行启蒙教学的典范。 兰溪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兰溪市委会主委陈兴兵陪同与会嘉宾瞻仰曹梦岐纪念碑、王春翠墓,参观育才学校遗址、通洲桥、王春翠故居。 当天,还在聚仁村举行了兰溪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和浙师大行知学院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
GMT+8, 2024-9-21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