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古老婺剧 薪火传承

2024-5-17 08:41

摘要: 浙江中西部这方文艺沃土,衍生了古老的剧种——婺剧,成为中国戏剧“大家庭”一员。 2008年6月,婺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浙中亮丽“金名片”和文化印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婺剧不仅 ...


浙江中西部这方文艺沃土,衍生了古老的剧种——婺剧,成为中国戏剧“大家庭”一员。

2008年6月,婺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浙中亮丽“金名片”和文化印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婺剧不仅是剧种,更是文化艺术形式,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现象。

今年5月1日起,《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省首部戏剧类地方性法规,有力推动婺剧繁荣发展。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现代娱乐形式丰富的背景下,普及和弘扬婺剧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且充满挑战。如何通过多元化手段,有效提升婺剧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让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来自群众,走向群众”

立夏过后,大自然尽显生命的美感。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至义亭镇木桥村,剧团连续上演五天六夜,吸引了众多戏迷、群众的目光。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木桥村,刚到村口便听到剧团乐队演奏的慷慨激昂的乐声。“马上开始了,跟着奶奶一起听。”搭建的戏台临近村口小凉亭,村民朱女士带着孙女,悠闲地坐在亭子下,欣赏这出“好戏”。

延续扎根基层的传统,来自市婺剧团的文艺轻骑兵每年开展下乡演出30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观赏高质量的戏曲表演。“去年6月开始到现在,剧团演员一直投入‘战斗’,因为送戏下乡演出特别忙,几乎天天要跑村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无论是城市剧场还是乡村草台,演员们全身心踏上“婺”忘之旅,一唱一和、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之间,尽显文化自信。

弦乐齐鸣中,当天演出正式开始。台上演员们或闪转腾挪,或甩腔吟唱,展现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和优美高亢的唱腔;台下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戏迷。“木桥村是我们在义乌旅游的第一站,因为有婺剧演出。”从上海赶来的摄影采风团扛着专业设备,从台前拍摄至幕后,一幕幕场景被大家记录于镜头中。“婺剧很有特点,让义乌城市、乡村闪耀文化光辉。演员们很专业、敬业,虽然气温不高,但他们穿着厚戏服,一台戏演下来,浑身大汗。”采风团的七旬游客张老先生说。

文艺工作为了谁?答案在一次次创作和演出中越发明晰。

“咚咚咚!”或折叠式后仰,或整个人飞到半空……去年3月,国家一级演员、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汤义波凭借《打金砖》中的精湛表演,荣获第六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他扮演刘秀,在戏曲舞台上,演绎高难度“僵尸跌”,不仅发挥出作为婺剧演员独特的戏曲唱、武功力,也深深打动了戏迷的内心。“以身戴行,以情塑人,如水成一波而不断。”这是汤义波对婺剧艺术的追求与心得。从小爱趴戏台边看戏的他,凭借自身刻苦努力,“演活”40多个戏曲人物角色。“观众的认可是激励我的动力,传统戏剧也可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关键在于是不是表演出人们想看的内容。”汤义波表示。

深受戏迷喜爱的《鸳鸯剑》《白兔记》,是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季灵萃、梅林共同搭档的“拿手好戏”。这对昔日的同窗好友,即使对剧目早已滚瓜烂熟,却从不怠慢。“上台演的是同一个角色,每次感觉却不相同。”季灵萃说。虽然入行已久,但她的基本功从不落下:练飞脚、旋子、扫趟、台步、耍花腔、翻身、唱腔,最后练戏,牙关一咬就是二十余载。被称为“浙江戏曲唯一女武生”,国家一级演员、“金桂奖”得主季灵萃以二十四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了如今的成绩。“我们经常在草台演出,台下总会来很多长辈,特地从隔壁村或者搭车赶来看戏,我只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她坦言。

老戏“新”唱 经典永驻

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关于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的连续16个翻跳表演广受网友点赞;一个“赶妆”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100多万;演员三伏天“穿袄”送戏下乡的视频“火出圈”……“越来越多人关注婺剧、了解婺剧、爱上婺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市第三批婺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梅林如是说。

梅林专攻刀马旦,经常“泡”在练功房,沉浸于“唱、念、做、打、翻”和“手、眼、身、法、步”之中。闲暇时,她反复逐帧回看自己表演的视频,精心打磨动作、唱腔。在梅林看来,戏剧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老戏“新”唱,既是自己在艺术之路上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是希望让婺剧融入更多年轻元素,焕发新活力。选题上可以锚定经典IP,结合市场消费行为,打造新的演出模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投入到婺剧行业中来。

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新生代演员李忠,凭借15年刻苦学戏,获得首届金华李渔戏剧奖表演奖、婺剧青年演员大赛“婺剧新秀”等荣誉。李忠的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婺剧演员楼巧珠,对他影响深远。在楼巧珠身上,李忠感受到了德艺双馨戏曲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更从她身上学到了刻苦和热爱。“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楼老师都会反复推敲。她让我知道,无德则无戏,要想成为名角,必须真正热爱戏曲,甘于奉献,才能成大器。”李忠说。婺剧传承道路上,他在《珍珠塔》《黄卷与蚊诗》《三请梨花》等经典剧目中担任主角,在俊朗外形和高挑身材的“加持”下,大获年轻观众的喜爱。

方寸舞台,戏曲名伶演绎东方之声;舞台之外,戏曲氛围日益浓烈。近年来,我市统筹利用戏曲资源,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戏曲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展示,传递给广大师生,使更多的青少年通过亲近戏曲精粹,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5月14日晚7时许,稠州戏曲大舞台上,13岁的张睿可再次登台表演婺剧《追兔》。稚嫩的脸庞,抹上脂粉,定好妆容,换上服装,一改往日姿态。聚光灯下,女孩英姿飒爽,如同一道风景线;观众席中,人们为她鼓掌、喝彩。“三年前,在学校戏曲社团接触到婺剧,开始学小生。”张睿可说。

“联谊会里有一批婺剧小演员,他们选择拜师学戏,经常和其他戏曲爱好者一起参加公益演出。”江滨民间戏曲联谊会团长滕君芳介绍,联谊会成立于2005年,开展公益惠民演出1700多场次,并于每周二、周五在稠州戏曲大舞台开展公益演出活动,弘扬婺剧戏曲文化,为我市戏迷观众提供学习、展示才艺的平台。目前,该联谊会拥有170余位成员,其中不乏“00后”“10后”的身影。联谊会秘书长吴宗于认为,在浩瀚的戏曲“百花园”中,演员需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传承。

创新活力 精品“出圈”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徽戏中去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义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来自民间的戏曲剧种婺剧,在此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

近年来,我市从政策支持、基础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义乌婺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义乌市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多维度、多层次支持婺剧守正创新。

随着剧团改革政策落地,2012年10月,义乌婺剧团和义乌剧院合并,成立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用好用活政策资源,全面激发婺剧演员创新活力。1962年以来,剧团自创了《英雄泪》《朱一帖传奇》《赤壁周郎》《铁血国殇》《骆宾王》《徐文清公》等一批优秀剧目,现代戏《鸡毛飞上天》《义乌高华》等剧目屡获佳绩。其中,《义乌高华》被评为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巡演剧目,2021年受邀参加了“百年辉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戏剧晚会”,2023年获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剧团里,国家一二级演员为青年演员配戏搭戏是常态,推动一代代新人成为名角。而今,一大批青年演员在“金桂奖”“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省戏剧节中频频获奖。这个团队行当齐全、文武并重,曾远赴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殿堂参演,让更多人感受到婺剧魅力。

在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二楼的婺剧非遗展示馆,运用实物、图文、数字非遗等形式,融入婺剧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立体式展示了婺剧的服装、盔帽、道具以及乐队乐器、脸谱等婺剧元素。游走于展厅间,回忆古老戏剧,了解婺剧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感受文艺精品的自信与魅力。“通过打造展示平台,以地方人文滋养文化作品,更好放大婺剧精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古老的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长达4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饱经风霜,依然熠熠生辉。在传统和现代交融共生的历程中,婺剧人的才华与决心渐显,再往未来展望,对于婺剧,我们满怀期待……


【婺剧名片】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叶,剧目丰富,特色浓郁,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有徽戏活化石之称。

向阳社区开展婺剧研学活动  40支球队 超百场比赛 上溪镇“村BA”开赛  三伏天,且看年轻人“中式”度夏  稠城街道:迅速行动 消除隐患  市执法局:排查整治户外广告隐患  

义乌网

GMT+8, 2024-7-27 12: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