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四院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中心等医护团队通力协作,成功为72岁的陈奶奶(化名)实施复杂心脏手术。通过术后监测,患者心率正常,这台带有无导线起搏器的三维介导下房颤脉冲消融治疗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脉冲电场消融在房颤导管治疗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心律失常导管治疗领域中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入院前,陈奶奶几次突发黑蒙眩晕。“那天放椅子的时候,我妈突然就倒下去了,还好她马上醒了过来。”陈奶奶的家属反映,晕厥前陈奶奶并无其他异常,但这次摔倒让老人家出现了胸痛症状,休息一晚仍不见好转后,家人赶紧带着她前往浙大四院就诊。 经检查,浙大四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冯超发现陈奶奶有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伴阵发快房颤,属于病态窦房结里面的“慢快综合征”这一特殊类型。“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转速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一个心肌细胞的协同配合,窦房结就是调节心肌细胞活动的传导系统的指挥官。”冯超介绍道,“窦房结综合征导致的心律失常的棘手之处在于心跳时快时慢,慢的时候会停搏,快的时候会引发房颤。而单一的治疗难以完全解决问题,这也是她平日里黑蒙眩晕症状的根源所在。” 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基础性疾病较多,与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夏淑东讨论后,冯超决定先为患者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解决心脏停搏的问题。 6月5日,浙大四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陈奶奶进行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无导线起搏是目前最先进的起搏技术,因其体积小、创伤小,尤其适用于高龄伴基础性疾病,常规起搏器植入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后,在起搏器的保护下,陈奶奶的心脏停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只是偶有心悸发作,心电图可见快房速及房颤。 为解决患者房速及房颤问题,6月28日,浙大四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应用最新的脉冲消融(PFA)术式,为陈奶奶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与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脉冲消融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耐受性好、创伤小。”冯超表示,“陈奶奶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她带有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的机身置于心腔内部,与介入治疗的导管距离较近,导管消融能量对其潜在影响可能更大;而即使在术中,‘人工发动机’依旧不能停,以便维持正常心跳。因此,对我们做脉冲消融手术的要求更高,医生操作越精细,越准确,耗费时间越短,对患者的预后更好。”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通过术后反复刺激心房,监测发现患者未再诱发心动过速,同时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心率正常,手术圆满成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时,无需接受特殊治疗,但必须定期随访,因为本病可随时进展,危及生命。”夏淑东介绍,“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多数患者最终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以保持平稳的心率,确保心脏正常工作。” |
GMT+8, 2025-4-20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