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城乡和美、全域共富义乌样板

2024-8-19 13:08

摘要: 8月16日,市政协举办“请你来协商——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城乡和美、全域共富义乌样板”活动。 市委书记王健出席并讲话。市长叶帮锐参加活动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陈小忠主持。 会上,部分市政协委员、社情 ...



8月16日,市政协举办“请你来协商——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城乡和美、全域共富义乌样板”活动。

市委书记王健出席并讲话。市长叶帮锐参加活动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陈小忠主持。

会上,部分市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联络员与市发改局、教育局、民政局、人力社保局、资规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卫健局、社区建设办、后宅街道等部门镇街主要负责人,围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乡村“三支队伍”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面对面协商议政,为深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问题1

打造“大李祖”共富联盟

提问委员:陈美君(义乌市力天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去年以来,李祖村持续火热,成为全国各地来义旅游、考察的“打卡地”。李祖村未来将怎样留住热度,将短期“流量”现象转化为长期“增量”经济、转化为长期的青年和人才的“流入”、持续提升李祖村的吸引力?

后宅街道答:如何让李祖流量能够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推动李祖迭代发展,这既是我们需要坚定扛起的责任,更是我们需要去把握的巨大机遇。具体来讲,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提升:

一是乡村美学再提升,让李祖更有看头。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李祖的微改造,我们将着重把握好“保护、传承、创新”三方面的关系,重构乡村美学的认知,打造乡村宜居宜业空间,让更多的人来到李祖,觉得李祖更“有看头”了。

二是创客经济再提升,让李祖更有玩头。李祖特别吸引人的是村内有着非常丰富的业态,还有一群非常有趣的人,与这里很有乡韵的空间相交相融,形成了李祖特有的魅力。下步,我们将创造更多空间用于业态的发展,丰富业态的同时,更好发挥运营团队的作用,吸引更多人到李祖发展,不断激发生机活力,推动创客经济强者恒强,让更多的人来到李祖。

三是文旅融合再提升,让李祖更有逛头。当前,我们正在完善旅游配套,“大李祖”国际文化农创谷、李祖宿集、李祖至岭脚精品线提升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交通环路不通、旅客住宿缺乏、培训空间不足等问题将会明显改善。我们在强化旅游运营,“有礼的祖儿”IP系列农文创产品开发、乡村游览路线制定、导视系统提升等系列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不断提升旅游体验感。同时,我们认识到,光一个李祖,旅游成效还是有限的,我们还在积极推进周边联动,将周边村庄的农文旅资源链接到李祖,形成旅游大环线,推出“李祖一日游”“李祖乡村休闲两日游”等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来到李祖。

四是民生共富再提升,让李祖更有奔头。我们坚持以服务惠民,前面提到的农村微改造,是我们最大的民生工程。此外,篮球场改造、村内道路提升等多个通过“两问大走访”等形式收集上来的意见,都已在落地推进,民有所呼,我们必有所应。同时,我们也坚持以产业富民,谋划了一批以“妈妈的味道”美食街、村民市集等为代表的共富项目,努力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越来越富。

五是窗口示范再提升,让李祖更有学头。要不断扩大窗口影响,总结提炼李祖经验做法的同时,不断迭代创新并推广运用,将李祖的“千万工程”缩影变成全域发展的放大器,以“小李祖”带动“大李祖”,将李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千万工程”经验输出地,不断提升李祖影响力。同时也要不断做深窗口经济,充分利用窗口示范的展示性强、交流频繁、贸易活跃、创新驱动等特点,不断推进业态提升、配套完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消费,变参观流量为经济增量。同时,通过平台的不断提级建设,招引、吸引更多的投资投入乡村建设,让“买全球、卖全球”成为李祖的特色招牌,不断推动乡村发展良性循环。

追问:我们知道目前正在打造“大李祖”共富联盟,以李祖为核心、“德胜古韵”精品线为轴串联起周边的各个村。请问一下,“大李祖”共富联盟怎么通过连片打造,推进规划提升、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服务优化等,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片区组团协调联动发展,成为义乌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村级治理、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

后宅街道答:市委全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要深化“千万工程”,引导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由此我们形成了涵盖9个村18.76平方千米,1.5万人口的“大李祖”片区建设构想。目前“大李祖”片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中,我们要把“大李祖”片区打造成“千万工程缩影、共同富裕样板”,并从“五个一”入手,打好“共富‘祖’合拳”:

一是建强一个联盟。片区建设是件大事,涉及9个村1.5万人口的发展问题,我们坚持用好党建这个指挥棒,全力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格局。以“1(联盟党委)+1(强村公司)+9(村党组织)+N(联建单位、服务队伍)”为框架,组建了“大李祖”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牵引作用,整合党员、干部、群众、创客等多方力量,加强“大李祖”专班扁平化运转,推动问题高效解决、工作迅速落实、成效显著提升。建强“大李祖”强村公司,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同体,谋划实施李祖小顽国二期等一批共富项目,不断加强共富联盟向心力。

二是绘就一张蓝图。我们常说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李祖”联盟涉及点多面广,更需要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我们坚持以规划引领统筹全域发展。我们全面审视片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特色和生态环境,精准定位片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布局,构筑了“一核(李祖)一芯(稠岩)两带(稠岩生态景观带、田园乡创共富带)多节点(岩南、岭脚等村庄节点)”的“大李祖”发展框架,推动片区“各村特色彰显、整体共同富裕”。同时,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打造,明确了“山水岭脚”“古韵方塘”“康体大傅宅”等村庄定位,构建各村协同分工、联动发展的“大李祖”全产业链体系,差异化开展农文旅等产业植入,形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村产业集群。

三是推进一项试点。前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向上争取了全省仅2个名额的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近4亿元中央以及地方财政资金,撬动了超2亿元的社会、民间资本注入“大李祖”,总投资6.16亿元的81个子项目将在明年10月前全部完工。

四是建设一个景区。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大李祖”景区建设,采取科学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融合等一系列做法,积极谋划片区旅游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强化村庄产业、交通联动,按照景区的方式来运营我们的乡村,不断加深村与村之间的互联关系,让乡村风景变为景区美景。

五是打造一个样板。我们的想法就是,要把“大李祖”打造成后宅甚至是义乌的“改革试验田”,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进行调整和优化,突破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大李祖”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共同富裕的样板、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样板、基层治理的样板,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文广旅体局答:今年以来,我局积极参与“大李祖”片区概念规划编制,牵头推进李祖村新型文化空间方案设计,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后续我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规划,持续优化项目布局。面上协同,在《义乌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结合《泛城西片区文旅规划》,优化《李祖村村庄规划》,统筹“大李祖”片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一核一芯两带多点”的功能布局。线上联动,差异化打造“古韵稠岩”“水韵岭脚”品牌,升级“德胜古韵”乡村旅游精品线,共同塑造“大李祖”“共富礼想”乡村文旅品牌。点上发力,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导向,植入农业观光、民俗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多元化产业项目,指导李祖村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是重供给,持续丰富产品业态。不断强化项目赋能,植入文化交流、餐饮酒店、研学体验等业态,推进“大李祖”国际文化农创谷等重点项目,开发更多如97号创客公寓的精品乡村民宿。不断激活文化赋能,巩固非遗阵地,做好梨膏糖、传统染布、道人峰茶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完善研学基地建设,打造党建研学、亲子研学等特色研学课程。不断探索文创赋能,强化以IP打造和文创转化提高产业附加值,持续开发“有礼的祖儿”系列产品,招引打造更多文创店铺,激发乡村文旅产业潜能。

三是优服务,持续促进精神共富。加强文化供给提质增效,更多场次、更高品质开展“文艺赋美”“礼堂有戏”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化“李祖有戏”等文艺品牌活动。加强文化空间提档升级,以文化礼堂为中心,优化集悦读吧、露天舞台、美食广场等多场地为一体的“十五分钟品质生活圈”,打造二十四间书吧等特色文化空间。加强节庆活动提优扩量,结合节假日策划开展农夫市集、创客音乐节、“大李祖”乡村运动嘉年华等活动,让原乡人、新乡人、异乡人都能感受到李祖的魅力。

问题2

发展新农村集体经济

提问委员:毛允和(赤岸镇水岸社区书记、主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了关键议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挖掘潜在优势,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在土地利用和政策保障方面,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规划?

农业农村局答: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主体仍是村集体,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盘活村级资源。深入挖掘每个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制定“一村一策”,建设优质经营性固定资产。在资源利用、资产盘活和资金使用上,积极探索多元化集体经营性收入“开源”路径,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化。现在每年都有实施一批“一村一策”的项目,如大陈上坑仁水上市集等,成效非常明显。

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统筹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业标准地改革、闲置农房盘活等改革举措,通过改革来全面盘活土地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三是持续推动项目实施。市镇村三级都盘活一部分土地资源,科学谋划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建设周期合适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深化拓展国企和镇(街道)结对帮扶机制,推动镇街联建、飞地抱团等项目见效落地。今年共谋划了30个项目,其中村级18个。目前,正在与经开区、产投集团对接,谋划建设消薄小微产业园项目。

四是稳步培育强村公司。做大做强“强村公司”,支持镇(街道)以片区化抱团、国企合作、自主经营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引导经济相对薄弱村入股,利用国企和镇街的资源优势,经营市场风险小、经营收益稳、资产能保值增值的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规范强村公司管理,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实现村级资产的增产保值。

资规局答:首先是乡村产业项目的发展空间。在省政府刚刚批复的我市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对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专门预留了约5840亩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用于发展乡村文旅、农业生产、商业服务等项目,占我市新增空间额度近10%。

其次是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的指标保障。过去三年我市已专项保障乡村产业及配套设施项目新增建设用地1174.3亩,大陈九寨湾等一批重点乡村产业项目落地实施。

再次是乡村产业项目的供地途径。2016年9月,经过努力争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2023年,我市再次成为全国深化试点地区之一,继续承担入市改革试点任务。自入市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完成入市57宗,面积395.5亩,村集体直接收益3.33亿元,并带动了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了长期获益。

问题3

推动四镇加快发展

提问委员:冯剑(义乌市十八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推动上溪、大陈、义亭、赤岸四镇加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四镇加快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比如工作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要素保障倾斜力度还不够大。请问未来四镇发展在规划布局、产业招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何打算?

发改局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镇加快发展工作,专门制定出台《四镇加快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生态发展探路4大行动20条具体举措,强化四镇加快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接下去,我们重点要从项目建设、产业导入和富民增收三方面入手,推进四镇加快发展提质提速。

一是强化项目谋划和推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项目是地方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去年,我们在四镇谋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9个,基础设施类项目19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今年,我们继续加大项目的谋划投资力度,在续建24个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谋划实施新建项目20个,其中产业类项目25个,基础设施类项目19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有效投资55.8亿元。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好项目的谋划和推进,不断夯实四镇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是强化产业布局和导入,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四镇产业发展除了招大引强,还要充分发挥义乌的市场优势,聚焦义乌小商品传统制造业,通过谋划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推动小商品传统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从而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吸引外来人口集聚和扩大税源,激活四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四镇已累计建成小微企业产业园13个,占地面积达1125亩。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到2025年底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2000亩以上的总目标,全力谋划小微产业园建设,其中计划今年开工建设产业园项目4个,占地面积500亩左右;谋划明年开工建设产业园项目3个,占地面积450亩左右。

三是强化工坊赋能和升级,拓宽富民增收路径。实践证明,共富工坊是促进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四镇累计建成农旅融合式、电商直播式各类共富工坊49家,吸纳周边农民就近就业3000多人,其中低收入农户251人,人均月增收超2800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9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偏远山区农民和低收入农户就业难题,迭代和规范共富工坊建设,大力培育“大陈小集”“蒲墟南货”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做实做强共富工坊,力争年底前在四镇累计建成共富工坊55家以上,吸纳周边农民就近就业3300人以上,助力富民增收。

问题4

升级乡村旅游

提问委员: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院长)

发展乡村旅游,目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久绽放。今天我想问的是,面对“千村一面”等局面,义乌乡村旅游将如何破局?

文广旅体局答:后续,我局将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从4个“突出”推动破局。

突出“统”,强化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强抓统筹。以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要点为抓手,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专班的统筹作用,整合全市力量下好文旅发展“一盘棋”。二是规划先行。围绕“一江两核三片多点”空间布局,联动环义登山步道,明确“义北——生态休闲旅游、义西——乡村红色旅游、义南——历史文化旅游”三个片区旅游发展定位。推进编制《义乌江文旅概念规划》、佛堂古镇业态产品策划、《泛城西片区文旅规划》等,构筑乡村旅游差异化格局。三是政策保障,继续用好《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从品牌创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扶持。

突出“精”,深化产品提质升级。一是做精文旅项目。推进九寨湾、双林景区、云黄山健康步道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森山国草园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做精小微项目。围绕乡村旅游精品线升级,做深做实“微改造、精提升”。植入镇街特色元素,进一步打造如西海游客中心、上溪小镇客厅等多功能文旅融合共享空间,争创省级试点项目。三是做精乡村民宿。提升贾家山民宿、稻田民宿等精品乡村民宿运营能力,培育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民宿。

突出“融”,细化业态特色创新。一是文化润景,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活动下沉乡村,用活用好“文艺赋美”“送戏下乡”等活动,激活特色乡风乡韵。二是以文塑旅。利用好桥头遗址、雪峰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等业态,打造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项目。三是融合提效,大力引进音乐会、村BA等文旅体活动,发展采摘、垂钓等新兴农旅业态,释放跨界融合的经济效能。

突出“专”,优化运营效能提升。一是品牌差异化,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持续打响“云上之溪”“乡趣赤岸”等特色品牌,办好“佛堂十月十”“上溪牛汤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二是宣传系统化,全方位构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体系,进一步发挥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立体宣传矩阵。三是运营专业化,招引如乡遇文化、大拙文化等优秀运营团队,培育本地专业化运营团队,提升全市文旅运营水平,激活义乌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问后建议:当下,全国各地“节庆带动型”旅游模式凭借独特节庆、人群聚集、创收能力强及品牌推广等优势兴起,成为破解之道。诸如潍坊风筝节、乌镇戏剧节等成功案例,也是我市可借鉴的,不仅可以打造地区金名片,更能全方位提振地方旅游经济,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问题5

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

提问委员:丁晨(义亭蓑衣人红糖厂总经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也特别提出要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请问我市就如何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拓展“销”的渠道,培育“土特产”全产业链,有哪些新的战略想法?

农业农村局答: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下四方面做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种养模式,推动效能升级。针对种养模式创新不足问题,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推广赣蔗05-1、浙鲜枣1号等新品种及糖蔗全畦地膜覆盖、大枣大棚避雨栽培等新技术,推动商城红省级糖蔗种植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率,促进产量提升。

二是实施重点项目,提升产业水平。聚焦红糖、生猪、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义亭国家农业红糖特色产业强镇、康地华统食品健康产业化项目、森山中药传承饮片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做强红糖、南蜜枣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三是育强产业龙头,夯实发展后劲。针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质量需双提升的问题,启动培育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有58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今年拟新增市级以上2家。充分发挥森宇、华统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红糖产业、枣业等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共生发展。

四是打响本土品牌,持续放大效应。继续用好“义乌红糖”“义乌南枣”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大陈小集”“蒲墟南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带领区域优质农产品抱团发展;发挥我市电商直播平台优势,强化与“网上农博”“金农好好”“绿禾网”等建立供需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级推介活动,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认可度和黏性。

提问后建议:涪陵榨菜是重庆地理标志产品,我们的“三宝”同为地理标志产物,是否能借助于农业农村、商务、文旅等部门的指导,让大众熟知我们不仅有小商品还有义乌“三宝”,为我们的土特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

问题6

建设美丽乡村

提问委员:陶旭明(浙江稠州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目前,义乌离“全域就是一个大景区,村村如同后花园”的目标还有所差距。我市将开辟哪些新路径为义乌乡村提颜值、增内涵,从一处美延伸成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义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农业农村局答:下一步,我们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义乌考察调研的指示精神,在当前工作基础上开拓创新,接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

一是强化农民住房保障。我市高度重视农民住房保障工作,1999年正式启动农村旧村改造以来,全市已有300个村完成了整村或者局部改造,农村居住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类设施的要素保障。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精准更新,分类推进旧村改造,今年启动20个村有机更新,完成4000户以上的农户宅基地审批,落实6000户以上的农户建房工作。

二是优化宜居宜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在实施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到2027年完成各类农房改造7000栋以上、管线序化100个村以上,村道提升150个村以上。加快实施乡村数字新基建,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像李祖、缸窑这样的省级未来乡村样板。

三是深化和美乡村片区打造。筛选部分条件成熟、地域相近的村庄实施片区化打造,结合产业项目打造“大景区+大花园”。目前,后宅李祖、大陈马畈、赤岸西海等片区已成为第一批培育目标,并在持续拓展中。其中,李祖片区已成功申报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谋划实施“大李祖”国际农创谷、梨文化创意中心等12大类81个项目。马畈片区则串联奇幻乐园、上坑仁水上市集、溪后稻虾基地、楂林赛车公园等产业,构建“一村一品、相互辐射”的产业联动格局。通过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绘就“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图景。

资规局答:一是村庄规划为乡村风貌“增色”。科学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目前已完成248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今年还将争取再完成2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年底基本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同时,为突出“一村一品”,我们收集了16个优秀村庄建设案例和70个农房户型通用图集,为农民建房提供详细指引。

二是全域整治为乡村布局“添彩”。通过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优化永农1322亩,整合盘活零星宅基地426.8亩,完成生态景观提升、河湖岸生态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57个。今年,力争再完成4个全域综合整治项目验收,涉及51个村11.2万亩土地。

三是生态治理为乡村环境“护绿”。自2018年启动实施“一村万树”行动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陆续有义亭缸窑村、城西分水塘村、赤岸南旺溪村等20个村被省林业局命名为“一村万树”示范村。在村庄人居环境显著优化的同时,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社区建设办答:后续,我市将从百姓需求出发,顺时应势、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有序推进集聚建设与异地奔小康工程,真正让农民“户有所居、住有宜居”。其中集聚建设重点保障自由贸易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的市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双江湖版块开发及重点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等用地空间和拆迁安置需求,同时有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土地高效利用以及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工作,坚持保障农户权益的原则,深入探索创新集聚置换权益多元化安置路径,不断提升集聚小区品质,完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异地奔小康继续遵循“群众自愿、以人为本”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优化调整相关政策,统筹谋划安置房源,稳妥有序推进收尾工作,做到山区百姓应下尽下,愿下尽下,将好事办好。

问题7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问社情民意联络员:余依萍(融媒体中心记者部副主任、市妇联兼职副主席)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系统谋划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逐步让老百姓过上像城里那样的文明生活,在此过程中,农村“一老一小”的服务成为工作的重点。那么,针对“一小”,我市未来将如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实现乡村孩子跟城里孩子一样“读好书”?对于“一老”,我市目前农村老人仍然偏向居家,就诊养老观念转变难,我们又将如何提升农村老人医疗护理和康养服务水平,打造最优城乡养老“舒适圈”?

教育局答:下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大力推进,让广大乡村孩子跟城区孩子一样“读好书”。

一、建好全国一流农村学校。一是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大陈二幼、塔山小学(改扩建)、上溪云门学校(迁建)、赤岸中学(新建)等教育项目建设和投用,打造一批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最美农村学校。二是重点保障,提升改造。农村学校率先实施“舒心躺睡”“明眸摘镜”(护眼灯)工程。大力化解全市50所学校138栋多孔板结构校舍(农村学校29所83栋),提升改造学校食堂、运动场所130处(农村学校100余处)。三是立足本土,打造特色。打造大陈中心幼儿园纸艺文化、杭畴小学陶艺文化、尚阳小学根雕文化、楂林小学竹文化等具有“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乡村学校新样态。

二、育强专业乡村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机制,保障师资。在编制核算、荣誉表彰、职称评审、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二是城乡流通,共促成长。未来5年城区骨干下乡支教不少于300人,乡村青年教师进城提升不少于200人。三是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制定“乡村教师发展支持计划”,“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鼓励乡村教师“跨出校、跨出镇、跨出市”开展教研合作交流,以“强师”推动“强教”。

三、共谱城乡教育发展新篇。一是以强带弱,集团办学。年底前完成教共体“共享学校”全覆盖(目前已完成94所,占比76%,未完成学校30所,占比24%)。二是四共模式,一体发展。建立“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优质校园文化共融、优质管理模式共通、优质教学教研共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1+1>2”的教育倍增效应。三是空中课堂,资源共享。全面搭建“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教育场景,依托“空中课堂”,打破学习时空限制,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发展。

民政局答:目前,我市已经是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60周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1.6%,75周岁以上老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9%。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兜底、家庭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良性结构。

一是提前布局,养老机构城乡同标。目前,我市共有14家养老机构,床位6800余张,全部按照省三星级标准建设。12家养老机构纳入长护险,有效地降低了老人机构养老的负担。

二是精准保障,各类服务城乡同效。市、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520余家居家服务点为老人提供助餐、医疗、文娱等服务。今年以来,已提供助餐服务875万余人次,占金华总数的三分之一。率先在金华地区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作,仅今年就完成近9万工时的服务。

三是守正创新,补齐链条城乡同频。围绕嵌入社区服务,满足“原居养老”需求,开办家门口的小微养老机构,已建成投用4家,入住率均在80%以上;3家正在建设中,其中北苑柳青社区是金华第一家利用村级闲置土地用于公益性养老的小微机构。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的服务链。推进15分钟生活圈的为老服务内容,继续打造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争取年底投入运行2家,改造居家服务中心20个,养老机构创评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家庭+社会”的资源链。健全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确保兜好底;积极推动“两新”行动,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关心关爱工作,浓厚为老服务氛围。

三是进一步完善“亲人+专业+义工”的人才链。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推动老年人意外险的覆盖;深化居家上门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服务需求;提高为老服务能力,每万名老年人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5人;加大为老志愿服务引导力度,优化老年友好环境。

四是进一步完善“医疗+康养+娱乐”的保障链。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医疗有效衔接,联通“吃饭吃药”的场景;深化医养结合,探索“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的融合试点;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实现老有所乐。

卫健局答:坚持以老人健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造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等举措,做好“强基层、优服务、重管理”三篇文章,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医疗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基层”主要是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达“二乙”及“一院一特”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现有村卫生室、服务站238家,规范化率达94.96%;建成金华市基层特色专科12个;5家卫生院创成“社区医院”;是国内首批、省内首个所有卫生院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县级市。针对老年人,我们重点打造老年病科、康复科、临终关怀科等老年相关医学专科,目前我市每千名老人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达6.12张(已超省5.3张要求),基本满足基层老人多元化健康养老需求。

“优服务”主要是聚焦失能老人开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目前我市“长护险”已覆盖人群120.73万,保障超万人,在11家卫生院开设“医养结合照护中心”,设有床位461张,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服务,合计为失能家庭减负3.28亿元。同时依托浙里护理、家庭病床“线上点单、线下服务”功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通过迭代数字家医、云诊室、云药房等,给偏远地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线上诊疗、药品免费配送到家服务。

“重管理”主要是围绕“一老一小”、两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目前,我市建立339支由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健康促进员、医共体专家、镇街联络员等组成的“1+1+1+X+Y”家医服务团队,为失能等出行不便老年人,优先提供居家护理、康复、移动诊疗、健康监测及随访等服务,2024年已签约87.16万余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覆盖率达94.46%。

下一步,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层服务网底建设。加快推进“141”(“1”:建强镇街卫生院;“4”: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家医驿站、偏远山区医疗巡回和线上医疗服务四种方式紧密联动;“1”:科学布局120急救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以“服务覆盖”替代“建设覆盖”;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6+X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一体化门诊)、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口腔健康管理中心、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特色鲜明的基层特色专科,持续巩固、提升基层医疗为老服务能力。二是推动健康管理闭环。深化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先行先试试点,通过整合体检项目标准、融合日常诊疗筛查、强化数据治理与应用等措施,为老年人构建周期性健康评估,建立体检—分析—干预—治疗—随访全流程闭环,提供分级分类的健康管理。三是深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以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病种为重点,明确评估转诊规则路径,发挥医共体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在病前预防、病中诊治、病后管理的全流程服务优势,推进工作重心从“重治疗”向“降低发病风险、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转变。四是深化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创新社区居家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探索医疗、养老、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四床融合”机制;集中社区医疗与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嵌入式医养联合体服务模式,将优质医养照护服务送至老年人家门口。

逐步建立完善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全周期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我市农村老人健康养老保驾护航。

问题8

激活乡村经济的“人才引擎”

提问委员:骆遥(义乌市雅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通过“千万工程”20多年的持续投入,我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重建设正在向强运维转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如朱俭勇、俞巧仙、冯泽宝、楼国三等人才榜样。但是当下,我市乡村人才队伍仍然面临人力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及运营能力薄弱等问题。我市将如何为“新农人”解渴赋能?

农业农村局答: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了“三支队伍”建设,我市正在谋划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通过提升创业环境、建强现代农创平台等方式,吸引培育更多像你,以及在座的金靖、丁晨这样的人才返乡创业。

一是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持续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进一步改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更多像李祖这样的美丽乡村。布局建设一批“浙农英才”工作站、农创客共富基地等乡村人才站点,为人才集聚交流、资源对接提供便利。挖掘乡村资源打造更多如上坑仁水上市集、莱山商拍基地等一批创业创新项目,吸引更多人才入村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做大乡村创业平台。农业产业方面,着重推进佛堂农业双强示范畈、义亭农业特色强镇以及蔬菜产业园等农业平台建设,兴建“共富大棚”,让人才可直接“拎包入住”,实现低成本创业。同时充分发挥森宇、华统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项目+人才”模式,培育更多人才。

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孵化。乡村人才包括种养殖、经营管理、直播电商等各方面,围绕这些主题我们将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培养乡村实用技术人才700人次以上。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引导市场经营户、农二代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优化奖补政策,创新制定乡村经营人才评价激励办法,做好人才“引育留”服务。

人力社保局答:返乡入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下一步,我局将优化返乡入乡合作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技能培育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用心用情打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返乡创业生态环境,为培育现代“新农人”、发展乡村新产业增添新动能。

一、构建集成式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创业人才返乡集聚。构建“四位一体”引才机制,与343所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专场招聘、家燕归巢、产业游等活动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近三年年均引进大学生超4万名。聚焦创业“关键小事”,给予“真金白银”政策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最高50万元的个人全额贴息贷款,实现“零门槛”创业,并集成生活补贴、购房补助、子女入学等“全程帮扶”政策体系,解决人才来义后顾之忧,近2年共发放各类人才补助超7.7亿元,其中创业担保贷款1.06亿元,政策力度居全省前列。今年下半年,将举办商贸人才大型交流会,开展万名大学生进市场、万名外国留学生创业义乌行等活动100场以上,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等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来义就业创业。

二、构建雁阵式技能培育体系,推动创富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分类化培训、专业化育才,锚定“技能乡村”建设,构建“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一人一技”技能培育体系,重点培育“头雁”、分类提升“群雁”、电商赋能“雏雁”,持续提升技能致富能力。以村党组织、青年委员、合作企业负责人、返乡大学生等为重点对象,因地制宜开设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班,提升创业能力。成立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学院,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精准的创业培训、资源对接、项目孵化等全链服务。深化普惠性电商主播培育行动,通过“培训+竞赛”提升电商创业能力,助力电商兴农。推动与华为共建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技能人才。

三、构建增值式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孵化。深化“义起创业”3.0版,构建大众创业“最优生态圈”。打造一批“乡创空间”,推动43家创业孵化基地提质提能、225个电商村做优做强,形成“淘宝村—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链条,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建一支“导师队伍”,成立由返乡创业带头人、专家学者、技能大师、企业家等组成的返乡创业“百师团”,开展“导师传帮带”“工匠助企行”等特色服务,做好创业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帮扶。选树一批“创业典型”,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大赛,深入挖掘返乡创业典型故事,开展十大创业之星评比,营造浓厚氛围,让更多“看客”变为“创客”。

问题9

强化农村“三资”监管

提问委员:叶泽民(苏溪镇十和里社区副主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基石。2020年起村级组织负责人任期三年改五年,在这届任期内,我市的4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服务意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颇有成效,整体运作尚可。只是村集体资产迅速增多,难免导致管理难度大,想知道针对集体资产管理这块,下一步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农业农村局答:‌目前我市已建立由市纪委、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司法局等多部门协同的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织密基层监督网,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近年来,聚焦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问题,持续开展村级资产管理、村级运行规则等专项治理行动,监督成效明显。今年重点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累计排摸发现工程项目各类问题376个,问题合同1623个,强村公司问题102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通过持续的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二是实行“阳光化”管理。以村级资产管理为切入口,重点关注风险防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意见等制度,明确年标的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资产出租时,需纳入产权交易中心平台进行公开招投标,租期5年以上的经镇街审批后才能签订合同。自2021年起全面应用“浙农经管”系统,所有村级财务收支都在系统上审签,并将村级资产、资源一并纳入数字化管理,保证村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关键是要提高村干部业务水平。我们针对村主职干部和财务人员,常态化开展“三资”监管、工程管理、合同审查等培训,强调操作规范,今年已累计开展750人次。定期通报村集体“三资”管理不作为的典型案例,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镇、村两级干部主动作为、认真履职。

问题10

繁荣乡村文化

提问委员:董海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副教授、义乌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

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体现颜值、产值,更需有气质,而文化就是提升气质的根本。我市如何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文化挑战,守护并激活乡村文化之根,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

文广旅体局答:“繁荣乡村文化”课题十分宏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我局职能出发,下一步将在以下三点“再发力”:

一是文化惠民工程下沉再发力。做好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新型文化空间,到2025年实现省定一级以上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质效,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抓手,打造“家门口”式公共文化服务,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2000万人次以上。

二是文物保护利用结合再发力。扎实推进“四普”工作,全面摸清我市文物家底,进一步统筹好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文物保护规范化管理,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专业评估体系和工程规范,有序实施文物修缮,促进文物多途径利用。鼓励通过主题展陈、文创产品开发、传统工艺作坊等途径激活文保建筑的文化底蕴,如孝子祠布置孝义文化主题展陈,黄山八面厅布置雕艺术解读展陈等。

三是非遗传承再发力。完善非遗名录建设,深入挖掘全市非遗资源,推荐申报第九批义乌市非遗代表性项目20个以上。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梯队建设,鼓励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用好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支持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和传承活动。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共享,每年开展“流动书场”600场以上、“哆唻嘻”非遗市集14场以上;打造一批优质非遗工坊,推进非遗与乡村产业的深入融合,带动非遗企业和老百姓的增产增收。

提问后建议:新时代“千万工程”,我市可以尝试从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入手,撬动乡村的文化价值,调整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比如浙江松阳,他们不急着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与“拯救老屋行动”,大批老屋被修复改造成精品民宿、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博物馆,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义乌汽车城第11届 购车嘉年华精彩纷呈  孝子祠和府举行亮灯仪式  我市举办《义乌 义乌》 当代艺术邀请展  义乌根雕:化朽为奇状万千  上溪镇1823套安置房国庆节前交付  

义乌网

GMT+8, 2024-10-8 18: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