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外商安然原本认为手续繁琐、要跑好多趟才能办好的申请工作居留延期,现在点点手机提交资料,再去线下窗口“跑了一次”面询,居然就办成了。“效率太高了。”安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 这背后,是义乌涉外服务事项从“线下办”向“指尖办”的迭代。今年5月,义乌上线全省首个外商移民事务线上服务平台“义境”App,它不仅可为外商提供“衣、食、住、行、商”等全方位集成服务,在政务办事上,还可实现住宿登记、签证、工作许可等涉及10余个部门120多个事项的在线咨询,17个事项的预约和在线办理。 牵头开发“义境”App的人,是义乌“外国人一件事”改革专班主要成员、市出入境管理局中队长王娇燕。2007年以来,她参与涉外服务改革已有17年。 早在10年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义乌,民警们发现各国护照五花八门、语言文字多种多样,他们在现场执法时很难快速辨别外商的身份信息,互相沟通也不顺畅。怎么办?2016年,义乌创新为外国人发放了首批外籍“商友卡”,在一个外国人专属卡片上载明其姓名、护照号、出生日期、照片等信息,大大方便了外商在义乌经商、办事。 “这相当于给老外发了一个临时‘身份证’。后来,我们还在‘商友卡’中嵌入了公交乘车等十几种市民卡功能。”王娇燕拿出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绿色卡片介绍,为了在“商友卡”中叠加“衣食住行”等服务功能,她曾跑遍21个部门。“我印象很深,当时外国人对到医院看病挂号需求强烈,我们就专门到金华卫健等部门对接,千方百计让‘商友卡’接入了各大医院的门诊挂号系统。”她说。 这样的例子,在义乌还有很多。从外籍“商友卡”到后来的“外国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从“义境”App开发到社区移民事务服务站下沉,“王娇燕”们一次次投入改革,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去年,省里提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后,“王娇燕”们又把改革的目光聚焦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改革上。 目前,义乌依托“义境”App深化“数字政务+服务升级”,推出了创业无忧、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办理等多个“外国人一件事”线上应用场景,通过部门联审联办、数据跑腿,让办事效率提升80%以上。同时,依托新建的义乌市移民服务事务中心,相关部门还持续推动涉外服务解决“一件事”向办理“一类事”转变。 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一次自我突破。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义乌现有外商2.1万人,随着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以后只会更多。“如果我们的服务水平不提升,办事效率不提高,以后各部门就算办事人员增加一倍,可能还是不够。”他说,这也是不断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改革好了,服务优了,更多的老外来了,留下来了。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91.0亿元,同比增长18.1%。同期,义乌完成外国人居留许可9000余人次,达去年全年的七成。“老外不见外,因为义乌越来越懂我们。”来自乌干达的后宅街道金城社区“洋娘舅”巴斯蒂安如是说。 |
GMT+8, 2024-10-3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