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罗埠三村种粮户钟涛的农田里,20多名村民正热火朝天地拔萝卜、割叶子、挑拣、打包、装车。旁边已经完成收获的萝卜地也没有闲置,进行翻耕、平整后,播下油菜种子。 “今年我们种了300多亩小萝卜,都是早稻收割后的一个月种下的,10月中旬开始收割,快入冬了,这几天打算把剩下的萝卜全都收回去。”钟涛告诉记者,“高粱也都收了,还有部分番薯准备收获。” 今年,他种了1500亩早稻和1200亩晚稻,而剩余的300亩土地则被用于种植小萝卜、秋大豆、高粱和番薯等多样化的农作物。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农产品,更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增收,提供了四五十个工作岗位,高峰时能达到100多人。“很开心,一天能赚120元。”罗埠三村村民洪根妹说。 70岁的钱卸妹是钟涛家的“长期工”,每当农忙季节,她就会和其他村民到钟涛家干农活,插秧、播种、收割样样都行。“孙辈们都大了,在家里也没事情干,来这里赚点钱补贴家用。” 金华开发区金西区块坐拥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双季稻种植为主,被誉为“浙中粮仓”。然而双季稻种植结束后,大量农田便闲置下来,土地综合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一般。近年来,金华开发区乡村振兴部出台各种政策补贴支持新型农作制度创新,鼓励种粮户们探索实践“两熟制”“三熟制”的科学轮作模式,并大力推广“油菜+早稻+晚稻”模式,提高种植效益。 钟涛201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外工作半年后,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农业。相比其他乡镇,罗埠镇沙性土壤比重较高,更适合种植蔬菜、甘蔗等农作物,现有的种植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决定利用沙土的特性做点文章,积极与市农科院、高校等合作,先后尝试在早稻收割后小规模续种小萝卜、玉米、毛豆、西兰花等蔬菜,探索“稻蔬”轮作模式。去年,他又开始探索“三熟制”种植模式,与市农科院合作参与省里的“尖兵计划”项目,试种了6亩秋大豆,新品种大豆的生长周期只需要90多天,比原来缩短一半。 如今,钟涛不仅探索出“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小萝卜”“油菜+早稻+秋大豆”“油菜+早稻+高粱/番薯”等多种轮作模式,还积极帮助其他种粮户开辟种植模式、申报项目,并提供新技术指导。 “通过推广科学轮作模式,在相同面积的耕地上增加了粮食产量与效益,有效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加快了高产优质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金华开发区乡村振兴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汤溪镇越溪白鹤村种粮大户陈美丽采用的是“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今年她引进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南粳46新品种水稻,还将以往用复合肥做底肥替换成菜籽饼做底肥,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产量还不错,亩产平均450多公斤,依托厚大畈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培育出的新米又软又香又糯,每千克中含硒量达到69微克,今年还设计了新的礼盒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陈美丽说。 |
GMT+8, 2025-3-28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