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儿子的性格全随了妈妈? 专家:儿童期的孩子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 程江对15岁的儿子似乎有颇多遗憾:自己上学那会儿,成绩可是数一数二,可儿子呢,勉强进入前二十名;自己做事那叫个雷厉风行、爽快利落,儿子偏偏是个慢性子,能急死人;自己事业虽不算骄人,但经过多年打拼,也算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可儿子偏偏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每次朋友聚会,说起儿子,他总不忘来句总结:我这儿子,浑身上下全随了他妈妈! 但是回想儿子的成长经历,不随他妈才怪。儿子生下没多久,程江便被公司派往异地常驻,后来因不满单位对他职务的安排,一怒之下辞职单干。他爱人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劝说他——在女人眼里,国企、中层职位,多少安耽的人生,用不着这么瞎折腾。但程江不听,只告诉她一句话:把儿子给我带好了,养家的事情交给我! 他的忙碌可想而知,做路桥工程,从挂靠资质单位到真刀实枪揽活开工,程江长年累月东奔西走,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年。爱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辞职,当起了全职主妇。 儿子会叫爸爸的时候,程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但只听得爱人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诱导儿子叫爸爸,儿子就是死活不叫。每次回家,程江放下行李大叫“儿子”时,儿子却直往妈妈屁股后面躲。 这两年,工地上也用不着像当初那样操心,程江在家的时间渐渐多起来,发现“儿大真的不由爹”了。比如,有时候看到儿子慢腾腾的样子,他忍不住要数落,这样子以后能成什么大事?儿子不理会他——他早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压根不在乎你所谓的大事。 有一天,儿子头顶着一大包回家,说是被同学欺负的,程江怒气冲冲地说:“谁打得你,给爸爸打回去!”儿子却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说“算了,吃亏是福”……把程江气得直翻白眼。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三:价值观 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父亲,是不能奢望孩子有和他类似的性格和价值观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4岁以后,孩子会非常黏父亲,弗洛伊德解释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通过“认同父亲的价值观”,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亲这个产生影响的最重要他人,如果这个最重要他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那么孩子会转向次一级重要他人——案例中,这个次一级重要他人固然是一直给予他安全感的妈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他人,因此父亲本身的个性、价值观非常重要。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应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 就像案例中,父亲的个性、价值观与儿子相比,哪个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还不得而知,因此这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究竟是好还是坏,也很难判断。 |
GMT+8, 2025-7-7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