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儿子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一个星期后,雅美带着儿子走进了咨询室。雅美告诉咨询师,在前一个星期里,她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学会适度放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她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尺度。 咨询师特意准备了积木,雅美可以陪伴在旁边。在这个具体的“模拟”过程中,来对雅美进行指导和建议。 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可可见到积木非常喜欢,很快就投入到玩的过程中了。不过,咨询师提前给可可布置了任务,这一次,要搭一栋“大房子”。 可可开心地拿起这个,又放下那个,开始的时候,雅美还能在边上静静地看,但是不一会儿,雅美就开始伸手帮忙了。她将一块大的积木垫到最底下,但在此之前,可可却是放了几块小积木,可可似乎不同意妈妈的做法,想把大积木拿掉,但是雅美却说:“大的垫在底下才能稳当呀!”在妈妈的坚持下,可可让步了,开始可可还积极地参与,但是,接下来,在妈妈的插手下,可可动得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是雅美帮助儿子完成了搭房子的任务。而此刻,可可的注意力早就不在积木上了,他开始东张西望地干别的事情了。 咨询师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之后,与雅美分析了这个过程。雅美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她因为着急,而剥夺了孩子的机会,最后导致可可在搭积木上没有了成就感,也就放弃了。 “从这件事情想一想,假设在生活中总是这么做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我启发道。 “孩子能力越来越差”。雅美不好意思地说道。 针对雅美长时间养成的包办代替的习惯,我建议,她每天晚上能“分解”自己一天的行为,并在包办代替的行为后面划勾,第二天要力争将这件事的权利还给孩子。如此一来,雅美包办代替的习惯就会慢慢克服了。我再一次给可可布置了搭积木的任务,这一次,要搭一座小桥,同样,雅美陪在边上。 由于上一次妈妈的介入,这一次,可可开始表现得很被动,总想让妈妈帮忙,不过,意识到问题的雅美没有再插手,而是鼓励可可:“ 你想想看该怎么样?”“你觉得哪个更好看呢!”“真棒!”在妈妈的鼓励下,可可最终完成了任务。母子俩都显得非常开心。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体验,雅美更加认识到放手的重要性,她表示为了孩子的成长,她愿意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了让雅美在现实生活中巩固习惯,我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第一:在生活小事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帮着妈妈扔掉桌子上的水果皮,尝试着自己洗脸,哪怕洗得并不干净,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洗小袜子、小手帕。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习惯,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第二:经常鼓励孩子,少用娇气的语言来与孩子说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尽量少用“奶声奶气”的语言来与孩子说话,而是试着用温和而****的语言来与孩子对话。比如说,看到花朵可以说:“这花开得真漂亮啊!”而不是:“这花花开得好漂亮啊!”家长这一行为的转变,实际上也在告诉孩子:“你长大了,不是时时被妈妈娇气的小宝宝。” 第三:通过童话故事告诉孩子危险所在。适度放手并不代表不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家长一定要学会判断环境,并认识相关的危险性。通过一些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将这种安全方式传达给孩子。比如,可以童话故事来传达安全知识,也可以通过童谣。现在关注儿童安全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作为家长可以吸取这些科学的知识,然后以合适的方法传达给孩子。 第四:孩子遇到问题,爸爸妈妈帮着想办法。对于雅美的儿子来讲,由于长期的保护,很多适应能力被削弱,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这个过程,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鼓励孩子,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他可以用的方法。比如说可可不会系鞋带,雅美可以教儿子一些最简单的系鞋带的方法,也可以让他在家先试着给小熊系鞋带,对于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体验到了学系鞋带的乐趣,也很容易就学会了。 后记: 一个月后,雅美发现,儿子可可进步真不小,不但学会了系鞋带,还会扫地了,昨天还帮着幼儿园老师打扫卫生,老师也说,可可进步真不小呢! 很多时候,父母的成长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并驾齐驱的过程,如果父母总是将关注点定在孩子身上,那很可能会忽视了问题的主要矛盾。 |
GMT+8, 2025-7-6 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