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酒店吃年夜饭早已不是新鲜事,可我们家一直固守传统,除夕当日“四部曲”———祭祖、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欢欢喜喜辞旧迎新。 今年,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早在1个月前,大伯父建议,三兄弟全家老小二十多口一起下馆子吃年夜饭。
对此,操持了30多顿年夜饭的老妈举双手赞成,“难得这一天也能轻松轻松。”每年除夕,老妈是一家中最忙碌的人,一早起来就得烧水杀鸡,老爸则负责买菜、贴春联。
往年到了除夕下午,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家里已经是香飘四溢,腌制过的猪头肉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异香;还有瓦罐中慢炖的土鸡,孩子穿上新衣上蹿下跳的高兴劲,到处都是浓郁的年味。祭完祖后,一家人围桌而坐,别有一番味道。
今年,少了一些忙碌,却多了一丝新鲜感。可结果,这场一年中最重要的“夜宴”显得有些“坑爹”:先是限定时间,下午4~6时或傍晚6~8时,前者太早,后者等吃,都不是味道;再说环境,原本两桌的包厢被挤出四桌,硬生生吃出了大厅的感觉;每桌近2000元的标准,按理不算差,但一到年夜饭,就比平时“精贵”多了,大打折扣,有的菜出锅太久,有的不新鲜,最后草草结束。
回到家中,春晚看至中途,家人已经开始喊饿,没了现成的夜宵,只能翻出速冻饺子,吃得那叫凄凉。老妈有些失望,“外面吃不出年夜饭的味道,还是自己烧热闹。”
或许,就跟春晚一样,虽然每年都说俗套,但要是没了这台大戏,可能就更少了年味。年夜饭也像一种仪式,跟吃什么已经没多大关系,反而越是传统越有味道。 |
GMT+8, 2025-5-15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