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它的胸怀是否足够包容。唯有包容,才能充实自己,强大未来。一个城市转型的步伐,取决于它蜕变的决心。有决心,有举措,才会有改变。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加剧、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传统拼土地、拼资源、拼价格,低成本、低效益、高消耗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义乌,怎样从“打工乐土”变成“创新天堂”? 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实现它,关键要看义乌的决心和行动。 有资金有政策, 大手笔筑巢引凤 最近,义乌一项力度空前的招才举措备受关注。 近日出台的《“义乌英才”计划》,是我市针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出的一项大力度扶持政策,旨在重点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和社会事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5年内,对创业、创新、社会事业发展紧缺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2000万、400万元的奖励资助,并实行高层次人才配套奖励,此力度在义乌历史上是空前的。 从去年开始,我市加快各种人才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先后搭建了义乌创意园、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6大人才创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前几日,我市对义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郭振荣和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的卢昆忠、楼建伟等3位专家,兑现每人200万元的配套奖励。 高校,是我市引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据了解,已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双创计划”中,我市向今明两年毕业的1000余名义乌籍重点高校大学生发公开信,呼吁他们回乡创业。此外,还通过各种专题引才活动,引进当前改革发展中急需的紧缺人才。 据了解,为吸引和鼓励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来义乌就业和创业,市人力社保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强化技能人才培训, 提高“蓝领”社会地位 通常,我们说的“蓝领”是泛指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这个群体目前已延伸到新兴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新蓝领”与上一代蓝领“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的基本谋生理念不同,如今的“新蓝领”在渴望提升工资福利的同时,更希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在社会地位上有较大的提升。 去年,市人力社保局先后与新光、巨龙、博尼、真爱、贝克曼、双童、三鼎等7家企业签订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责任书,要求试点企业力争在2015年底前,实现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市首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以上7家企业将建立起一系列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以工作业绩论英雄,实现技能人才评价与企业用人的有效对接。同时,这些企业内部的一线人员也将参与到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中,通过国家和省相关职业标准考核后获得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不足百人,技师146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务工队伍,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一定要在优化劳动力结构上下功夫。”业内有关人士指出,义乌的“打工者”队伍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上岗证的“三无”人员,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可采取措施提高持证上岗的比例,这样既可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还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而达到双赢。 创业,只要有梦想不分地域 多年来,外来建设者们为义乌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他们中的许多人梦想着被这座城市接纳,在这里实现创业理想。 “没有人脉,没有资金,只有满腔的创业欲望。”回想起刚来义乌时的情形,江苏妹子陈继芳感慨颇多,“如果没有参加2009年的那场青年创业大赛,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原本内向、胆小的她,经过一个多月的历练后,变得更自信,并走上创业之路。经过多年的打拼,她的电子商务做得风生水起,据说其资产评估值已近亿元。 陈继芳只是众多外来青年创业成功例子中的一个,这些年,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揣着不同的创业梦想来到义乌寻找机会,而门槛不高的电子商务是许多青年的首选。为了让青年创业之路更为顺畅,两年来我市建立了以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工商学院教授和市网商协会专家为基础的就业创业导师库,逐步建立起一只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推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青年网商3000多人,有效提升了青年从事电子商务的能力。 打造“创业创新乐园”,义乌在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梦想是大是小,只要努力,义乌就是你们最好的起点。 |
GMT+8, 2025-7-18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