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义乌经济尽管早已走出靠农业吃饭的格局,但从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管理模式上看,整个城市还留存着农业社会的“胎记”。许多人享受着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急遽增长、生活富足,却割舍不了千百年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一个最显著的例证就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总是对有天有地、独门独院的“四层半”式住房情有独钟,以致于给义乌的城市化打下了深深的“半城市化”印记。 然而,放眼世界,全球城市化步伐如滚滚潮流席卷而来,势不可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推动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时,亟须突破原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转型、集聚建设,才能与城市化的时代洪流合拍。这是新农村向新社区发展中最有力的手段。 集聚建设: 承载义乌发展新“奶酪” 1999年启动的旧城改造暨绣湖广场建设,拉开了义乌市城市化的序幕。自此,义乌城市化进程风生水起,休闲公园、体育场馆、学校医院、交通道路等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至去年底,已达100多平方公里。总体上看,这一轮城市化建设,是由内而外“摊大饼”式铺开的。 世纪之交,我市启动了以国际商贸城为代表的市场体系建设,梅湖会展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配套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为义乌市场走向国际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而绣湖广场、江滨绿廊、中心医院及一些中小学校的改造建设,则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居住生活的切实保障,像鸡鸣山社区等外商云集的社区甚至赢得了“联合国社区”的美誉。 在这一轮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周围一些村庄快速拆迁改造,一大批专业街顺势形成,如五爱村库存品专业街、赵宅村工艺品专业街等,它们既是经营场所,又是外贸经营者居住地。 时间的车轮来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义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国际消费需求疲软,义乌市场竞争优势削弱,产业层次低小散,物流支撑软化等,一定程度上松动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倒逼义乌必须创新转型发展——义乌需要谋求新的“奶酪”。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够承载得起新的“奶酪”?权威人士认为,从全球视角看,国际贸易、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科技、产业结构等创新转型方兴未艾,这些产业需要新的硬件平台。创新城市集聚建设模式,推动新农村新社区转型发展,使城市能够承载起新时期的特殊使命。 由于上述产业无一不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应用是经济转型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让知识型创业创新人才成为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同样需要通过新社区转型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告别半城市化: 亟须摒弃小农经济意识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城市化另一条轨道上,义乌市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在城市化的龙头牵引下也在快速奔跑着。“小五化”、村庄整治、“空心村”改造、旧村改造、全高层改造、高低结合改造、功能分区改造……这些相继实施的举措,使义乌广大农村“脱胎换骨”,不断与城市接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一进程中,我市各种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广大农民相当程度上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然而,不可否认,义乌城市化或者说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有小农经济意识的烙印。无论是已完成改造、纳入城区范围的村庄,还是新启动改造的村庄,人们依然保留着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依恋,即使几个村庄已连成一片,也只是机械的“拼盘型”社区。 “四层半”的房屋,集生产加工、经营销售、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更像一种比较自我封闭的结构,某种程度上就是小农经济意识的产物,不利于现代规模经济的发展壮大。 权威人士认为,新社区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现代城市社区的组织形态应该是开放的,是高度集聚的平台。开放与集聚,意味着资源要素可以高度流动,它通过人口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让各种资源产生最佳的融合,从而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由农村转为城市,绝不是一个个旧村改新村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配套完善的城市功能设施,“小麻雀”才会变成“金凤凰”。新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创新农村转型模式,走新社区集聚建设之路。 由农村变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须先行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是什么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呢?是商场娱乐场所给人们带来的消费便利,是公园广场的环境优美、舒适安逸,是工厂企业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是医疗卫生、健身设施带来的社会保障,是道路交通、停车场等构筑的出行便利…… 然而,这些城市硬件设施,在广袤的各个农村显然很难全部配齐。由于地域广阔、村庄位置分散,这些硬件设施建设成本十分巨大,而实际使用效率并不高。比如在一些农村,学校造得非常漂亮、洋气,硬件设施是上去了,但由于师资的不均衡与不稳定,教学质量让人摇头叹气。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农村户口的家长,宁愿支付更高的成本,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城区学校上学。医疗卫生也存在着类似情况。一些乡村卫生机构,资金投入了,因为缺少医术过硬的好医生,却一直“门前冷落鞍马稀”。 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难题?有识之士认为,围绕新社区集聚配套完善的城市功能,诸如公园、幼儿园、卫生院、超市、菜场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引导广大农村人口向新社区集聚,充分享受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农民才能真正变“市民”。 由农村人变城里人: 核心是人的城市化 许多农村通过旧村改造,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地理概念上已纳入城区版图,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而进入城市生活,但是,农民们依然保留着农村户籍,其土地性质依然是农村集体所有,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住宅资产显化、生活品质提升。因此,推动农民城市化,让农民变为市民,适应城市现代化趋势,应该成为新社区转型建设的核心。 可喜的是,《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新政策,通过突破土地制度和身份制度,很好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难点,推进人的城市化。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是经济社会的聚合体,经济、文化等都具有多样化特点,而社会秩序具有公共性,因而,进入城市的人们既要遵循分工又须遵守秩序,让自己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洗净了泥腿,开着轿车进城,住进高楼大厦,这只是由农民变为市民的第一步。要成为地道的城市人,关键在于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养成文明习惯。有的人住在城里,可生活习惯还是老一套。比如,有的占用公共绿地种菜,养鸡养鸭养狗;有的只管自己浇水种花,不顾及楼下邻居正在晒衣服……试想,这类陋习不割舍,又怎能与城里其他居民和谐相处呢? 要彻底告别“半城市化”,建成一个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不仅仅需要硬件的城市设施支撑,更需要讲文明礼仪、有道德修养的广大市民支持。口袋富了,如何让脑袋也富起来,让我们的精神也富足起来,打造一个有品位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大城市,是值得我们长久深思的问题。 |
GMT+8, 2025-7-18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