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城镇化发展历程中,2013年注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由于《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义乌城镇化路径可以名副其实地添上“新型”这个修饰词。
认真阅读一下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报道,聆听义乌实践的足音,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义乌城镇化顺势而为的节拍——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前夕,也即12月10日,经过半年的努力,义乌工业园区“十和里”、佛堂镇“蟠龙花园”、稠江街道“香溪印象”三个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它们表面上只是三个农民住宅项目,实质上充分展示着义乌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开工典礼上,佛堂镇头甲村党支部负责人王志坚、下柳村党支部负责人王种根、义乌工业园区西山下党支部负责人楼建红等先后发言,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他们的发言,发自肺腑,很具有代表性。楼建红说:“看到其他村旧村改造好就可以收租金,说心里话我们也很羡慕。但看到那些小区的房子许多成为仓库和小加工厂,外来人员庞杂,货运车辆进进出出,小区的绿化受到损坏,环境不好,而且生产与居住混杂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我们也感到很矛盾。现在,新社区集聚建设,既规划建设配套齐全的高档次住宅,还配置一定比例的商铺、仓储等用房,而且这些用房与居住区分离,没有了安全隐患。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多年来,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旧村改造、“空心村”改造、农村道路与供水排水管网改造等建设,形成了“村为单位、垂直安置”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市先后在苏溪镇月白塘村开展生产用房与居住用房分开功能分区建设、在稠城街道田畈村开展全高层住宅建设等试点,谋求创新转型,走出城镇化发展新路子。 近两年,在世代相传农耕社会的思想意识与义乌国际化城镇发展理念的交汇中,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义乌需要突破传统的“四层半”建设模式,突破城市形态规模扩张中出现的“半城市化”现象。 这种突破的需求,凸现在义乌城市发展自身的要求上。纵览义乌大地,国际商贸城经营格局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应用先进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风起云涌;金融商务区建设如火如荼,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热火朝天,数十幢高楼拔地而起,背后是现代金融、现代服务等新业态的引进与聚合;而在工业园区、开发基地,一批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落地,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同时,我们也看到,义乌城镇还存在着交通拥堵、车流杂乱、环境污染等现象。探索构筑与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013年7月5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随后,新组建的市新社区集聚建设办等部门,政策宣传、土地规划、项目设计、资金筹措等齐头并进,率先启动义乌工业园区、佛堂镇、稠江街道三块土地,进行新社区集聚建设,加快“政策落地”。其中,“十和里”总用地面积约560多亩,计划建造50幢高层公寓;“蟠龙花园”首期总用地面积约130多亩,拟建16幢高层公寓;“香溪印象”,拟建9幢高层公寓。 且来看看义乌工业园区的“十和里”。它由10个行政村集聚而成,取名“十和里”。无论是位置选择、规划设计,还是配套设施谋划,市新社区集聚建设办、园区管委会及国土等部门,还有具体承担建设任务的绿城集团,都在这个项目上突出了这个最优化原则,力争达到“区域位置最佳、规划设计最高、配套设施最全、居住环境最优、人气氛围最浓”的目标,为“进城”的农民转换为新市民后,享受高质量的居住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义乌工业园区还另辟420亩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用地,避免在小区里办加工厂、开商铺、设仓库等现象,为进城的新市民提供产业发展空间。此外,在规划设计中,有关部门还十分重视对“十和里”合理配置居住区的公共设施服务资源,充分配套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商业网点等功能,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 更重要的是,《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还以集聚建设为突破口,整合了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内涵:土地性质从原来的集体制向国有转换,可以显化财产;让农民向城镇居民转换,解除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束缚,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实现人的城镇化的目标。 从这里,人们不难发现,新社区集聚建设,包涵着“以人为本”与“品质提升”的两大核心理念,并且在这两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融合生活、生产、生态内涵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完全担当得起“新型”这两个字。 由于这种旧村改造模式内涵的突破,站在整个义乌市域视野来观察,结合交通道路、物流园区、市政工程、文化教育、园林绿化、医疗卫生等各个工程项目,义乌的城镇化正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展开,构筑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的新型结构。集聚建设带来了城镇化进程意义的重大拓展——它标志着义乌全面打破那种“半城市化”的格局,将始于世纪之交以旧城改造暨绣湖广场建设为标志的现代城市发展,再次翻开城市化创新转型气势磅礴的一页,谱写着现代国际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
GMT+8, 2025-7-18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