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抓项目强服务中,又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3月20日,记者在国际电子商务城建设现场看到,上千名建设者挥汗如雨,忙着浇注地下室地板等。这只是我市扩大有效投资的一个壮观场面。 今年以来,我市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转型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赢得了“开门红”:1至2月完成投资31.7亿元,同比增长35.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5.6%,高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 春节一过,我市就召开了全市总结表彰暨有效投资推进年活动动员大会,对2014年投资作了全面部署,明确全年投资目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同比增长38.3%;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25%以上;省“411”、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在120%以上;引进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两个以上。 在明确任务的同时,我市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项目推进,要求每个建设项目按月制定投资计划、推进计划、重要节点形象进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并对土地、资金、征迁任务、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事项等进行全面梳理。紧紧围绕“五水共治”、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规划和科教园、旅游综合体等重点,继续积极谋划生成新的重大项目,及早开展前期工作。去年以来,已有36个重大产业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在扩大有效投资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市还不断深化政府投融资及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在去年组建国资运营中心和八大集团公司的基础上,最近又完成了第一批项目移交和指挥部清理工作。同时,还创新市场准入机制,激活民间投资,把鼓励和探索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及特许经营领域等相关工作,列为2014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工作。 当前,我市正大力推进保障机制创新。在这当中,完善了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倒排时间表、一揽子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通过专题协调、现场办公等,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还建立了央企对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合作,“投资义乌”专题栏目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正式上线,搭建了央企来义乌投资合作的信息桥梁。 全市上下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抓项目、促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对全市所有投资项目,贯穿项目引进到投产的37个环节的事项,均由政府全程协调代办。目前,第一批全程代办项目及其责任单位、代办员清单已经印发,要求全市各有关部门为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 |
GMT+8, 2025-7-19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