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枯燥乏味的宣传教育通过当下最流行的微信“摇一摇”,进一步走近群众、联系群众,是市流管局新近推出的让流动人口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细处的一项有效措施。近日,记者从市流管局了解到,于今年5月份推出的“新义乌人家园”微信平台,目前的微友数量超过1600余人。许多在义乌的流动人员纷纷通过微信平台留言,反映、咨询问题或是提出意见建议。实际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进一步缩短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部门声音:信息化手段是时代必然 作为一个新成立不久的部门,流管局如何结合工作职责,从流动人口最实际的需求出发做好服务工作,是该局的“立局之本”。 流管局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外来建设者的服务,收效良好。然而,对于150多万外来人口的基数来说,政府服务能触及的还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 我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流管局也召开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多个意见征求会。在会议中,多名与会者提出,对流管局这个新单位还很陌生,也不了解该局的具体职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经过多方调研及思考,市流管局官方微信平台——“新义乌人家园”应运而生。这个平台以“便民服务”为主题,设有消息推送、咨询服务、互动体验三大功能。同时,围绕三大功能,系统还设定“流管局概况、新义乌人风采、志愿者风采、法律法规、生活百事通、民生咨询、留言板和联系我们”等八个板块。在公众平台后台有专人随时关注微友们的反馈、咨询和要求,为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们送上温馨提示和生活小常识,为外来建设者答疑解惑,实现“指尖上的互动”。 “微信这种新媒体,不仅操作简单、受众面广,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收藏和关注流管局,而且宣传成本低,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市流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将拉近与外来建设者的距离。 与此同时,就如何突出其特殊性和惟一性,流管局下一步考虑将流动人口的自主申报结合到平台中来,进一步完善微信平台的设置和功能,最大限度地便利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心声:多了一条信息渠道 5月6日,“新义乌人家园”微信平台正式推出。 流管局专门负责后台管理的工作人员一一予以认真解答,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经过典型问题分析,流管局主动与留言板上的几名外来建设者进行联系,在了解到他们身边还聚集了一批由于不知道政策的详细情况而深感困惑的人群后,双方“一拍即合”,约定第二天下午就专门请以川渝创业群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到市流管局六楼会议室开展一次专门针对他们的居住证、积分入户相关政策解读座谈会。 在经过详细的政策解说后,来自重庆的宋涛较为满意。“听官方的解说毕竟不一样。”他说,自己在义乌开胶水商行已经六七年,主要是来了解办理居住证的条件是否够到,因为女儿一个人在外地读书不放心。“要是能邀请到教育局的专家就更好了。” 这之前,由于流管局涉及的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业务,往往是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而流动人口被动登记。一方面流动人口缺乏认识,只有在需要用到居住证等证件时才急急忙忙***,而错过了享受政策待遇的机会;另一方面,流管局需要政策宣传落实,却往往苦于流动人口基数的庞大,无法一一对应传达到需要的人群中去。 市流管局局长陈涛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微信就是时代的方式。”考虑到年轻群体中微信使用率极高,其他人群使用微信软件的人数也在逐步攀升,对于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流动人口的针对性宣传教育,应该说也是义乌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专门教育培训会,虽然只迈出第一步,但以后流动人口有需求,流管局即会提供类似的服务。同时也欢迎广大流动人口通过微信搜索“新义乌人家园”公众号或扫描相应的二维码,添加关注。
|
GMT+8, 2025-7-22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