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五水共治”办公室全面明确了下一步狠抓治污工作、狠抓治水工程质量、科学治水、长效治水的工作任务。同时,部署工作人员确保284个治水项目6月份全部开工,标志着“五水共治”全面推进,进入攻坚阶段。 从去年7月的“碧水商城”行动到今年的“五水共治”,“五水共治”办将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作为治污水的首战目标,从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抓起,一河一策、铁腕治污。我市水环境的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据了解,今年3月份以来,“清三河·美商城”专项行动在全市展开,重点推进“三河”清理、城乡垃圾整治和植树绿化。目前已基本消除垃圾河,年底前全面消除黑臭河。加快农村污水治理,已完成480个村的污水治理和1946门口塘治理。 “要想水质好转,截污纳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五水共治”办治污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市已建成污水主干管208公里、次干管378公里,基本完成全市管网布局。为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五水共治”办对城区53.5万米雨水管道,共计3.4万个雨水井进行现场调查,主城区排查出的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截污纳管,全市河、溪流两岸排查出的1327处排污口和雨污混排口已消除60%。 “长期以来,环保的许多工作止步于行政执法,但去年以来,铁腕治污的决心和行动有效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权威性。”“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去年‘碧剑’行动的基础上,今年1-5月份,针对制砂、洗车、洗衣洗浴、美容美发、树脂工艺品、工业八小行业等水污染严重的行业以及企业偷漏排违法行为,共检查企业1706家,停产整顿378家,关停取缔142家。同时对重污染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量化考核,对排名靠后的企业依法实施整改、关停等综合整治措施。” 建治并举,强化支撑 “五水共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系统规划、统筹推进,以大项目、大投入支撑治水大业。“五水共治”办科学谋划和重点实施义乌江综合治理、城市水生态修复、境外引水、污水处理厂及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农村污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城乡一体化供水、节水等“十大工程”,预计总投资近200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开工“五水共治”子项目284项、总投资31.1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239项,开工率84.2%。 “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为确保治水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抓好工程质量四个关。抓现场监督管理关,抓材料供应选材关,抓施工设计源头关,抓考核验收关。” 防洪水方面,实施义乌江“一江、两岸、三湖”综合治理工程,带动全市23条支流治理,打造城市内河循环系统,形成城市水系贯通联网格局,同时加快实施雨水管清通等工程,今年实现设计洪水标准内的居民小区100%不浸水,重要路段不积水。保供水方面,实施境外引水工程,年引水量1—1.5亿方以上,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和镇街水厂管网联通工程,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抓节水方面,实施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工程,推进农村自来水“一户一表”管网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全民参与,汇聚合力 “五水共治”不能少数人做,多数人看,而是要大家都来参与。“五水共治”办通过强化舆论宣传、鼓励违法举报、加强社会监督等手段,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治水的强大合力。 公安部门最近成立“食药环侦查大队”,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水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今年以来,共破获污染环境刑事(行政)案件12起,追究刑事责任40多人,切实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全市开展的“实施五水共治,共建碧水商城”志愿活动,激发了全社会爱家爱水爱环境的主人翁精神,汇聚全民治水“正能量”,共募集“五水共治”基金1.1亿元。今年3—6月,“五水共治”办每月开展一次“清三河·美商城”义务劳动,已动员6.2万人次参加,清理河道7.6万多米,清运垃圾10.1万吨,植树1.3万多棵。 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五水共治·美我商城”曝光台,由10个市民监督团、100多名环保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将发现的垃圾河整治问题及时上传曝光。曝光台自3月5日开通以来,日均受理40余起,对受理曝光的内容,市“五水共治”办核实后挂到网站上,明确时间、地点、责任人,在问题切实解决后再进行销号处理。 |
GMT+8, 2025-7-22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