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饧(xíng):永康、义乌、东阳、磐安方言音叫糖洋、糖泱等,
是浙江永康、义乌、东阳、磐安地方传统小吃,属于夏季甜品。据《义乌市志》记载:七月半,糖饧、索粉当一顿。做法:把大米浸胀,水磨成浆,加上红糖搅均匀,舀入炊馃帘中炊熟,开锅,待其冷却,再用刀划成菱形块状。以前农人在地里割稻见有卖糖饧的,就畚湿谷换糖饧与索粉,顺手摘荷叶当碗,同时荷叶的清香更衬托了糖饧甜糯清香。 概述编辑“糖样”又叫“糖洋”或“糖娘”,都是永康、义乌、东阳、磐安方言的音译,永康、义乌、东阳和磐安官方学名称“糖饧”
,通俗叫红糖米糕,只在每年夏天才吃得着,因为它是放凉了以后才能吃的小吃,口感很滑,但比豆腐又多了些柔糯。 糖样是一种夏季清凉食品,主要是由大米,蔗糖,水三种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味道清凉,甜美,是浙江中部永康、义乌、东阳、磐安等地的有名的夏季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糖饧种类编辑红糖糖饧白糖糖饧原料里面加的糖是白糖的糖饧,就称其为“白糖糖饧”。由于白糖中没有任何色素,所以白糖糖饧呈现自然米白色,这种糖饧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一般市场上卖的较少。所以一般人见到的次数较少。 绿豆糖饧在红糖糖饧的原料的基础上再加入绿豆而制成的糖饧。该糖饧因加入绿豆而变得更加清凉,具有辅助消暑功效。味道极佳。 赤豆糖饧制作方法1.将大米在水里泡3至4个小时,等泡软了以后用豆浆机将它打成米浆。
2.在蒸笼上垫一层干净的纱布,另一头烧一锅开水,把白糖放进水里溶化。
3.把米浆倒进水里,搅拌均匀,这时候,米浆水有了一定的厚度,会比酸奶更黏稠。
4.舀一勺米浆水摊一层在蒸笼的纱布上,蒸上15分钟。
5.接着再煮一锅水,放入白糖溶化后,重复第3个步骤,并把新的米浆水摊到第一层已经蒸好的米浆水上。
6.继续重复以上工作,摊第三层、第四层……
7.最后一层蒸完后,等它冷却后放进冰箱,随吃随切,否则边缘会变硬。
糖饧一般在室温下只能保存一天,第二天就要变质。所以最好在当日食用,如需存放,则应在阴凉处存放,或放入冰箱冷藏,冷藏温度不可太低,切不可放入冷冻档,否则糖样就要硬化,即使升温后也不可恢复,无法食用了。
糖饧可以在永康、义乌、东阳、浦江、磐安等浙中地区的各大菜市场买到,也可在各乡镇的集市上买到。
每年农历七月半,浙江中部的永康、义乌、东阳、磐安等地的市民有吃糖样的风俗,在当天,当地的市民一般看到糖饧都会买上一两斤,可以当饭吃。因为糖饧原本就是大米和红糖加水制作而成,因此主要营养成分就是淀粉等糖类,一般人吃个两三块糖饧,就吃饱了,就不用吃饭了。农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饭,而以糖饧配索粉为主食,这一习俗在永康、义乌、东阳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
农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饭,而以糖洋配索粉为主食,这一习俗在东阳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
据《东阳市志》记载,“糖洋为夏秋冷食”。
历史上,立夏一过,东阳城乡就有糖洋上市,最畅销的当属大暑过后。那时候,农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点钟都已饥肠辘辘。这时候,挑着糖洋和索粉的商贩就会及时地出现在田头。农民因为身上大多不带钱,就用湿谷去换糖洋,因为田里没碗,就顺手摘张荷叶当碗,用手抓着吃。吃糖洋,既实惠又能充饥驱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饧索粉当一顿。”作为一种传统美食,糖饧曾经在永康、东阳、义乌等地广受欢迎。据南马的老人说,近代最负盛名的当推东阳县城的“恒盛和南货店”制作的糖饧。该店制作的糖饧色红味香、韧而不硬,食时凉爽香甜、可口不糊,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特别是七月十五这一天,整个县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一块“恒盛和”糖洋,当时人山人海争相抢购糖饧的盛况可想而知。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恒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稻谷换糖饧也变成了卖糖饧。据今年81岁的退休职工陈宝仙回忆,上世纪60年代,南马第一饭店从立夏开始做糖饧,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竟要卖上千斤米粉的糖饧。从头一天起,两座石磨四个人轮流磨粉,三个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时开始三口大锅同时烧,蒸笼叠到一人多高。次日一大早开门供应,六个人六杆秤都来不及卖。
糖饧的传统制作工序一般分为六道,首先是将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细装桶,加上适当的红糖、茴香、薄荷、橘皮、姜末等料,再加水慢慢调成糊状米浆。然后,在已经烧开水的大锅上放置蒸笼,铺上一层白棉布,再将米浆均匀地浇在蒸笼里,用文火烧约三个小时方可出笼。出笼后,将蒸笼一个一个地移至地上自然冷却晾干。经过这六个程序,香喷喷的糖饧就可食用或者挑出去卖了。 |
GMT+8, 2025-5-1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