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三赠二、免费体验、购物抽奖……每逢节假日,市场上各种商业促销活动不断,或打折扣或搞返券,花样百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俗话说的好:“买的不如卖的精。”当我们沉迷于购物的欣喜时,却不知已经甘心情愿地踏入了商家设计的消费陷阱。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日渐临近,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坑”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商家的“圈套”里?商家究竟是怎么“套路”我们买买买的?如何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让自己少吃亏?3月9日,记者专访了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聊一聊如何用心理学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 “看不到的惊喜”暗藏隐忧 这两年,风靡市场的盲盒,深受年轻人喜爱,随之而来的是盲选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 前不久,陈可(化名)带孩子在某商场抽盲盒,花了20元抽到了一副耳机,陈可满心欢喜拿回家后,却发现耳机无法使用,想换其他商品却遭商家拒绝。 “我发现耳机无法使用后,第一时间就折返到商场,联系商家进行耳机的更换。没想到商家更换后的耳机依然无法使用,且商家不同意更换其他商品。”无奈,陈可只好寻求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经过调解,商家才同意更换其他商品。 美妆盲盒、食物盲盒、文创盲盒……可以说,如今的“盲盒”已经成了各行各业营销的主要策略,市场随处可见盲盒身影。当满心等来的惊喜拆开后,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 在此,贾春梅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购买后及时检查商品质量,检查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为三无产品,是否为山寨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瑕疵等。遇到盲盒类消费纠纷时,先与商家进行沟通协调退还商品,协调无果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免费的”或许是最贵的 想着找工作得打扮亮丽一点,即将大学毕业的萱萱(化名)打算剪掉马尾辫,做个头发。正巧,一次逛街时,有人递给她一张免费体验券,并邀请她去附近的美发店享受服务。萱萱乐呵呵地进了美发店。 美发店的师傅很热情地接待了她,给她设计发型,还一个劲地向她推荐染发产品,有点不知所措的萱萱顺从地配合理发师的洗、剪、烫、吹。终于,头发做好了,看着镜子前的自己一头波浪卷,萱萱高兴地说了声:“谢谢”。可就在她拔腿要走时,店长走了过来:“小姐,您是现金还是刷卡?”萱萱一听懵了,“不是说免费的吗?”店长回应道:“我们是‘服务免费,产品不免费’”。萱萱傻了眼,这不明摆着忽悠人吗?店长还堆着笑脸说给她用的都是最好的药水,还给她打了个8折。萱萱辩不过,最后只好气呼呼地按照店长开出的高价账单,刷卡结了账才脱身。 有些商家擅长做文字游戏,在诱惑的背后设下陷阱。比如,打着“买一送一”的口号招揽顾客,将“赠送”与“运送”混为一谈,偷换概念。或者在体验券上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者对关键信息避而不谈,让消费者“误入歧途”。这主要是利用了顾客贪图小便宜、不劳而获的心理弱点。 利益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诱惑,但现实中通行的基本法则却是等价交换。所以应时刻提醒自己,世界上就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时刻警惕小便宜背后的消费陷阱。“免费的”,或许是最贵的。 仔细辨别“返券促销” 正值服装店换季促销,倩如(化名)在某服饰店选购衣服时,店员告诉她,公司正在开展“满500返200”返券促销活动。她爽快地购买了1200多元的衣服,于是她拿到了400元的返券。事后,店员告诉她,这些返券只限一些衣服的饰品才能使用,而要用券换饰品,自己还得继续补差价。她表示,后悔当初听信了服务员的宣传,没想到商家会出这样的“损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特殊期间或节点,许多商场都会开展“购满多少返现金多少”等返券促销活动。商家提供的返券在使用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限制,如:返还的购物券只限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不可全场通用。返券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逾期作废,有的返券必须再付一定现金方能使用。 “要正确认识返券类促销活动,避免落入经营者设下的循环消费圈套。”贾春梅提醒,面对商家的返券促销活动,一定要仔细咨询清楚活动细则和用券条件,根据商场的活动细则仔细测算出商品的实际折扣,注意返券使用范围和期限,避免掉入“券中券”“循环消费”等陷阱。 |
GMT+8, 2025-7-12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