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活力的职教学生、成绩亮眼的教学成果……近日,在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市城镇职校)举办的“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上,同学们“各显神通”,展示了各项专业技能。此次成果展通过“线上+线下”“动态展演+静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同学们娴熟的技能操作,以及学校近年来的丰硕教学成果。 近年来,在高水平学校建设过程中,市城镇职校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核心,在“青藤”文化引领下,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训,坚持“不同而和”的办学理念,按照“围绕市场转,引领行业走”的办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开展涉及学校文化、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师资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质优秀、技能出众,富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实力,烹饪专业教育不断优化 “这里分别有南瓜、菠菜和火龙果三种食材做的东河肉饼,同时按照口感做了牛肉馅、白糖馅和素菜馅。”在非遗东河肉饼静态展上,烹饪班的同学陈敏佳耐心地为前来观展的老师和同学介绍他们团队的成果。 东河肉饼作为义乌的传统小吃,深受当地人和外来游客的喜爱。“我们在学习如何制作东河肉饼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把这一类的传统小吃在口感上做一些创新和改良。”陈敏佳说,在学校的支持下,同学们不断调整口感,成功做出了不同颜色、不同口感的东河肉饼。“除了东河肉饼,我们还会做曲奇饼干、苏式月饼、蛋黄酥、包子等各类美食。”中餐烹饪班的陈楠斌同学补充道。 市城镇职校教务处主任蒋华剑介绍,学校非常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弘扬,市城镇职校是省级非遗东河肉饼、市级非遗吴店馒头的义乌市地方标准制作牵头单位,省级专项职业能力规范制定单位。义乌非遗小吃制作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市场推广和传承,助推义乌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带动本土餐饮行业的发展。“我们发挥烹饪专业的优势,开设了东河肉饼、吴店馒头等义乌传统小吃的课程,还通过各类社会培训和活动,来传承和推广这一项技艺。”蒋华剑说,目前已经开展相关培训超过2000余人次。 除了颇具特色的非遗东河肉饼静态展,一旁的西点发布会静态展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和老师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品尝各类甜品小吃。藤小青水果塔、青藤招牌吐司、大理石纹慕斯……一系列以“青藤”为主题的西点甜品,造型独特,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教育教学成果展当天,青藤西点园新品正式发布。 “青藤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寓意着厚德精进,勇攀高峰,青藤精神也是市城镇职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烹饪专业教师胡涛介绍,别看一个小小的甜品,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为参加这次教育成果展,烹饪专业的同学花了一学期时间,将青藤元素与西点完美融合,创新推出了各类符合夏日口感的青藤西点。 近年来,市城镇职校的烹饪专业办学实力有了新跨越、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人才培养呈现新模式、教育质量出现新提升、服务能力彰显新成效,在全省中职学校中走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专业教师在教科研方面成绩显著,编写了《食在义乌—特色菜点制作》《义乌风味菜》《二十四节气之义乌味道》等专业教材;发表专业论文几十篇,师生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学以致用,赋能技能型人才培养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我们带来了几款特价纸巾……”教育教学成果展当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举行了模拟直播大赛决赛,参赛的同学依次上台,按照自己准备的话述,模拟现场直播场景。“近年来,电商直播发展迅猛,我们的课程也顺应市场变化,不断优化课程,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机会。”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刘扬青介绍。 据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市城镇职校浙江省示范专业、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浙江省首批A类高水平专业、浙江省商贸类理事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成员单位。作为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和区域电子商务人才供应基地,市城镇职校在培养电子商务领域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天引人注目的展位还有国际商务专业、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展示了头巾、香皂等一系列市场上热销的产品。此外,他们搭建了直播间,全程用英语口语模拟直播带货。“我的父母在迪拜做生意,我想学成之后,能够帮助父母一起经商。”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吴雨虹说。占心怡也是该专业的学生,教育教学成果展上,她从亲戚家拿了很多最近热销国外市场的头巾,她认为,国际商务专业不仅要学习如何用英语交流、经商,还要时时刻刻关注市场行情动态。 “这个音箱只要用数据线连上手机,就可以唱歌了。”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几名学生热情地介绍他们的学习制作成果。该专业学生吴俊成介绍,别看这简单的音箱,里面最小的零件只有0.2毫米,一个音箱由几十个零配件组装而成。“每次完成一件作品的组装,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很喜欢这个专业。”吴俊成说。 近年来,市城镇职校以社会需求为办学的“风向标”,培养学以致用、社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与3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共享资源,共育人才,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引进5家行业企业入驻学校,通过“校中企、企中校”的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学徒制,通过“学生—学徒—准员工”路径,助推技能型人才培养就业;以工作室为平台,对接行业企业先进文化,实施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文化的共融共育。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社会水平,增强了办学活力,突出了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
GMT+8, 2024-12-4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