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对抗生素使用的误区会使下一代面临无药可医 我国抗生素使用普遍存在着“不用对的,只用贵的,需要时用,不需要时也用,超时或超量使用”的问题。头疼、感冒或者拉肚子,很多人往往习惯自己到药店,去买些头孢类药物消炎杀菌,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遍的习惯,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体免疫力下降,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会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 国家又出抗生素使用新规 8月3日,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称,征求意见稿拟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严格控制高价药使用,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条款。抗菌药物的严格管理,对公众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在中国,家长对抗生素的滥用起了促进作用 记者:家长还是不能自己在家乱用这些药物。 杨景秀 :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抗生素的选择、用量、用法、疗程决定了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 目前中国的现状,抗生素的乱用,除了医院、医生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外,家长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行政执法部门更应该起到宣教、规范、监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孩子生病,家长总是特别着急,马上就要用抗生素,上午用了就要上午管用。其实每次得病感染的病原体是不一样的,儿童时期的感冒80%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 记者:如果不遵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不是很容易引起超级细菌感染,比如说孩子一年吃那么四、五次抗生素,会不会引发这种情况? 杨景秀 :超级细菌感染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先看一下细菌是如何产生耐药的。产生耐药的细菌通过以下方式产生耐药:细菌改变自己结构,不与抗菌药物结合,避免抗菌药物作用;细菌产生各种酶,破坏抗菌药物(如携带NDM-1耐药基因菌株的细菌);构建自身防御体系,关闭抗菌药物进入细菌的通道或者把已经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物排出菌体。这样细菌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不断强化,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从而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变得耐药。抗生素的滥用,无疑加速了细菌耐药的产生。 青霉素等老药很少使用是因为长期不规范使用产生群体耐药性 记者:现在儿童用的抗生素一般分为哪几类? 杨景秀:青霉素类的,大环内酯类的、头孢菌素类这都比较常用的,也相对比较安全。 记者:现在孩子生病医生经常会给开霉素,还有头孢类抗生素,以前都是青霉素之类的,为什么会这样? 杨景秀 :在国内医院,青霉素类的确实用得比较少,青霉素用得少有几个原因,第一,青霉素类用药前需要皮试,患者的依从性就会较差;另外青霉素类的药物半衰期较短,一天内需多次给药,特别是静脉输液,多次穿刺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痛苦;由于药物使用的年代较为久远,加之用药的规范化不够,导致了本来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目前对于青霉素类药物的不敏感。 但是在欧美及一些国际医院里,青霉素类药物还是外国医生首选的抗生素,比如口服的青霉素、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钾,青梅素类药物除了对敏感菌有效外,同时它也是非常安全的药物。 用不用抗生素,医生的判断很重要 记者:临床上决定要不要用抗生素,按照规定来讲,是不是一定都要走化验这个程序? 鲍慧玲 :不一定,有的要化验,有的比如说这个病很明确的,医生能够确定,比如现在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炎,我明确了这个是疱疹、是手足口病,或者是疱疹性咽炎,确认是病毒感染,那我就可以不用抗生素,我也不用化验。 再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扁桃腺明显化脓了,化脓感染,挺典型的,我也不用化验,也可以直接选择上头孢二代或者三代,根据他的病情。 再有比如选阿奇的指症就是我觉得他发烧、咳嗽,有肺炎了,我觉得根据当前的疾病的流行特点,流行谱,还有你的临床经验,像支原体感染的,也不是说一定要化验的。 化验不化验还是根据医生的经验,当前疾病流行的情况,还有这个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多种因素来决定。当然有的情况医生闹不太清楚的话,更多的会选择化验,化验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辅助、帮助你初步的判定,不是说化验完了就一定能判定是什么原因,现在临床上见得很多的是双重感染,甚至三重感染。
|
GMT+8, 2025-9-6 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