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爱美食早成为了惯例。 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袁枚,是传奇的美食大家。这位才子,曾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传世诗有四千余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极其会吃、善吃、能吃,而且用心来吃。 袁枚不仅酷爱美食,而且还有烹饪的绝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其口腹享受之精华、精彩、精萃,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这在中国饮食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据说,此书被后人译成日文,一直在邻国传扬。今天流行的淮扬菜、杭菜、徽菜,万变不离其宗,多数来源于这本食单。 “所讲求烹调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这是清人梁章钜在其《浪迹丛谈》中对《随园食单》的评价。 会吃,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一门学问。平常人人爱好美味佳肴,只是饱饱口福,却不能将品尝过的美食,描绘出来,更不会让读者垂涎三尺。 袁枚认真,连烹饪后,上菜的顺序及一些细节都有要求: “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大凡初提筷箸,腹中空空,浓味一至,便大快人心;而后味觉稍钝,菜之浓味也随之相应减缓,个中道理,非用心深者不能体会”。 他的一首诗《咏筷子》诗很有意思;“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是咏筷子还是叹人生,读者自悟。 知名作家梁实秋是有名的美食家,同意是评论家。他《论“馋”》的短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末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 张承志则不然。他的“馋”以及对美食的感受似乎与众不同,他以文人的思维,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表达他对美食的钟爱。 几天前,在寒气突降的江南商城,张承志应邀在义乌市图书馆演讲的《义乌之旅-文学与社会责任》,着实刮起了一阵温馨的文学春风。不必惊讶走道挤满听众的火爆场面,首次创造义乌历史的记录。 不论人们评价他是“当代鲁迅”,还是赞美他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不屑一顾。他永远都是那副坚挺如钢的傲骨、桀骜不驯的性情、犀利似剑的铮言,这离不开他为之自豪的回回信仰与操行。这是永远的张承志。 有幸陪同张承志先生在义乌这个世界美食大荟萃的小城品尝美食,短短两天,着实在不经意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同时也领略到他对美食独到的见解和诠释。 来自京城的他,惊叹义乌清真食品众多、风味独特、菜肴诱人。用他的话说;“过足了食瘾!” 他拒绝高档餐厅,先后选择了并不豪华的“土耳其风格”、“也门萨巴餐厅”、“阿富汗点心”。他感觉,只有在这些店,才能够找到原汁原味的视觉、味感。 他能够将阿拉伯饼,从七世纪发源、到当今流行在哪些国家、什么样的饼正宗、如何按照传统的方法食用,这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细节,他都能引经据典地叙述得有声有色、富有诗意。 他可以区分出土耳其的“卡巴布”(烤肉)与摩洛哥“卡巴布”的之选材、烤制、味道的不同。每次的饭桌,大家会暂停品赏,静听他的讲解、传授,餐厅变成了课堂。 正式演讲结束后,他浑然身心轻松,同意与大家到义乌小有名气的“优素福餐厅”会餐、庆贺。 三楼宽敞的大包厢里,围坐了十五个人。知道了张承志对美食的挑剔和专业,老板提前一天精心准备了食单,将平时最受食客欢迎的几种特色菜早早备好。 埃及腰杯红茶,加入方糖,这在中东,被称为饭前润胃的准备活动。蔬菜沙拉的开胃的首选、炒香米烤羊腿称得起的主菜、香酥虾、烧牛尾则展示了中餐的传统。大家快乐的分享着。 张承志先生在众人的期盼中开口了。他考问大家谁知道桌子中间被音译为“库斯库斯”的制作方法及来历?大家目目相觑。放下筷子,他认真地讲述了一段故事。 他介绍道,在他探访西班牙、摩洛哥时,看到许多家庭,将这种久远的传统食品来招待贵重客人。八十公分直径的平底锅里,只盛上这独一的“库斯库斯”。宾主盘膝而坐,不分席位、天南海北、无所不侃、平等和谐。 “这金黄晶莹、粒粒分离的米,最上等的应该选择西非出产的香米。将米陶净蒸制时,不能加盖锅盖,否则,米粒会相互粘连。所以,吃起来才劲道利口、回味久远。把刚出锅的菜,不应该单独盛盘搭配,要浇在黄金米堆上,随食客自由搅拌食用。”说罢,亲手将盘中菜汤浇进米中。
果然,由碎羊肉、洋葱片、芹菜段、西红柿块长时间熬制的菜汤,混合米饭后,这道菜肴顿时恢复了原始特色,散发出扑鼻的醇厚清香。 “按照阿拉伯人的饮食习俗,必须用洗净的右手抓着送进口中,才是原汁原味的“库斯库斯米”。”虽然补充了吃法,大家无论是不习惯或者是迫不及待,手中的勺子已经忙不迭了。 无需再考证“库斯库斯米”的营养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带给我们了古老的文化内涵。一大盘香米瞬间见底。 要离开“优素福餐厅”了,张承志老师不顾寒冷,与大家在门口合影留念。他表示;“还会要来义乌、还要品尝优素福餐厅的“库斯库斯米”。 我们这些铁杆“粉丝”们盼着,不仅要享受文化大餐,还要听他讲故事,与他分享佳肴。 更期盼的是有一天,能够读到他与众不同的《世界清真食单》。
|
GMT+8, 2025-5-1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