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精神上不幸福 新华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孩子是否感到幸福时,十个孩子中就有七八个孩子的回答是“不幸福”。据统计,每十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有心理问题,我国至少有三千万名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说:“今天的孩子们在物质上是幸福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时候甚至没有见过。而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忧虑,不会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孔屏从大量真实的案例中发现,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习障碍。不少孩子还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有的因为容貌比不上周围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为没有朋友而自卑,还有大量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恐慌。 一位教育专家戏称:“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幸福。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嬉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不再有别的主题。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济南一位名叫李艳的母亲无奈地承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女儿从3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有故事班、美术班、舞蹈班、琵琶班、奥数班、英语培训班、钢琴班,有的特长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人和孩子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点胜算。”这位妈妈说得很无奈。 也许,妈妈会觉得自己是在筹划孩子未来的幸福,可是孩子脸上的笑容却在渐渐消失。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幸福很简单。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犹如精心呵护幼苗,首先要给幼苗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去自由地生长。其次,当幼苗需要呵护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已经在流动了。而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就是种花的秘密,也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秘密。 一旦掌握了这个秘密,妈妈会发现,幸福不是送给孩子的芭比娃娃,也不是给孩子的一柜子衣服。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以及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现在很多妈妈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分不清孩子与自己的界限,甚至代替孩子去动手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也不会有能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不当教养方式让孩子不幸福 吴蓓老师认为,不当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幸福。她指出,正确的教养方式,就是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案例: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未感觉过幸福 自由作家李黑妮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却从未感觉过幸福,甚至还说妈妈的爱让她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她曾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妈妈不当的教养方式对自己获得幸福的负面影响。 “那些年,我妈妈对我真的是放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吓着,每分每秒不眨眼珠地看着我。为了在家专门照顾我,她把工作都辞了。我的任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我却有数不清的‘不能’。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随便喝水吃东西,我不能在没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做游戏,我不能到点不吃饭,我不能和妈妈认为不好的小孩子一起玩,我不能去跑去跳去喊去叫,不能在下雨的时候去踩小水洼(因为我心脏不好)。 上学以后妈妈认为我不能一个人来往,因为那样她不放心,于是她又接又送,每次都要背我一段。学校一有劳动,她就来帮我,很多同学都在背地里笑话我。我不能自己洗头洗脚,不能自己做饭,不能参加学校的野游(除非妈妈在场),不能参加学校里剧烈的体育活动。直到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连自己的手绢儿都没洗过,更别说知道家里的油瓶子放在哪儿了。 这样的待遇,算是把我泡在蜜罐里养大了。可是,这样的历程真的很痛苦。我所习惯的那种一切由父母给予的生活早就露出了破绽。他们一如既往地给、加倍地给,而一天天长大的我要的是什么呢?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的内心长满了野草,更不知足、更抑郁也更自卑。那种苦,在当时连半点也说不出。” |
GMT+8, 2025-7-5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