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公布了一批审批提速增效的新项目,并下放了51项行政审批事项(详见今日本报第9-12版)。截至目前,我市已取消、合并或停止实施269项,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861项(清理前为1130项),清理率23.8%。审批制度改革带来了群众办事的方便快捷,营造了企业投资的高效环境,实现了政府部门的形象提升,赢得了建设发展的改革红利。 简批快批,推行涉外贸易及商事登记改革 今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以创建国内“环境一流”、“服务一流”、“效率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为目标,抓住试点机遇、深化思想认识、大力改革创新,全面推行第五轮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这次全面提速中,我市将通过实行商事登记改革,允许外商投资企业核准商品采购经营范围;允许电子商务、商品采购等国际贸易产业链试点行业企业使用“网络贸易”、“商品采购”、“电子商务秘书”等反映企业经营模式和特点的新兴行业用语;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允许试点行业企业经批准后延期3个月首付注册资本,首期缴纳20%,剩余部分2年内到位;允许没有办公实体的电商通过商务秘书企业进行托管;不断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年检、验资程序,推行公司设立联合办理等手段,给外商在义乌采购商品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使其在义乌从事国际贸易更加方便、自由。 我市对外贸易主体登记及后续业务10天审批流程改革被列为省全流程审改试点。改革自今年8月启动以来,本着简批快批的原则,整个审批流程共涉及15个部门14个环节,办理时限平均提速58.3%。其中非公司制内资企业、内资公司由17日缩减为9日,个体工商户由17日缩减为7日,外资公司由27日缩减为9日,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由23日缩减为10日。 提速增效,深化投资领域审批制度改革 针对当前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我市各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特点,体现各自特色,突出审改中的重要环节,创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优我市社会发展环境的新方法、新举措,做到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目前,“三制”服务只能满足小部分企业的需求,针对这个情况,新一轮“审改”将扩大“三制”办理范围,除投资主体另有要求外,市级(含)以上重点工程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政府或国资投资项目原则上都要实行代办。之后,逐步将农村高层公寓项目、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等都列入“三制”办理范围。 为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和条件,符合市级以上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不批项目建议书,只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再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采用备案登记表立项;除省有关部门审批需要外,对建成后能耗较低的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取消节能评估审查。 市发改委、住建局、环保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将全力简化审批环节和流程,对建设项目竣工将采取联合验收、并联办理,验收工作完成所需时间将由原来的近60个工作日减少到15个工作日内。凡与投资项目审批有关的评审会、论证会、听证会和协调会等会议,原则上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召开,会议结果送市“三制”办备案,形成共享信息。 创新创优,大力推行便民服务新举措 按照“便捷、高效、温馨”的要求,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大力开展亲切服务活动,创新服务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工商、公安、社保、医保、国土、环保、住建等多个窗口都推出创新服务;社保、房产、国税等窗口扩大服务外延;公安等多个涉民类窗口开展错时服务制度,推出便民服务新举措。 网上审批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为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建立完善网上审批各项制度,市行政服务中心将以信息化为手段,办好网上办事大厅。通过对各部门的网上审批业务进行整合,探索网上办理的不同流程模式,扩大网上办理审批业务范围,特别是要把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审批事项放到网上去办。今后,对能上网办理的事项都将放在网上,公布全市网上审批事项目录,实现网上申报、办理、缴费、办结和评价。 中介环节的快慢直接影响整个项目审批的进程。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涉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服务和管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涉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涉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市涉及行政审批的所有中介机构建立“一户一册”档案,服务事项实行“六公开”规范管理。同时,择优招选4大类共46家涉行政审批中介机构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一条龙服务。 据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本次审改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为核心,在审批权力上能减则减、该放则放,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完善审批机制,使审批管理体制更合理、更规范、更高效。 |
GMT+8, 2025-7-18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