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的破产,在于对传统汽车产业的路径依赖,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前车之鉴,给义乌带来什么启示? 有网友称,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义乌市场份额极易被全国其他城市的小商品城瓜分和取代,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冲击,如果义乌再不改变产业单一的现状,就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底特律”。一个产业兴一座城的案例在过去有不少,如今也依然存在。但市场不应成为义乌的最后奶酪,同样作为义乌经济优势的工业也要发挥作用,变制造为“智造”。 【义乌缩影】 大陈衬衫的 转型升级路 义乌以小商品市场闻名天下,与小商品同时起步的还有大陈镇的衬衫产业。当廿三里传出“鸡毛换糖”的叫卖声时,大陈也传出了机器生产衬衫时的裁剪声,两者分别是义乌现代商贸业和工业的发端。 大陈衬衫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初期,义乌盛传“工业学衬衫”的说法,足见大陈衬衫当时举足轻重的地位。到90年代初,大陈衬衫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件小小的衬衫,曾经让大陈拥有“义乌小香港”的美誉,不断走向成熟的衬衫产业,还为大陈赢得“中国衬衫之乡”等诸多美誉,风光一时无两。 但时至今日,商贸业已然成为义乌的经济命脉,而大陈衬衫产业虽然在全国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发展停滞不前。 在经历数年的同质竞争、价格战,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大陈镇一些企业主开始积极地思考转型,产品种类也从衬衫这单一品种,越来越多地向其他类别服饰延伸。而就在7月中旬,一家由16家本土衬衫企业联合组建的“航母级”企业正式下水。它的起航,对于有着辉煌历史的大陈衬衫来说,意义重大,转型升级的脚步声已悄然响起。 【柳暗花明】 “衬衫之乡”变身“服饰名镇” 统计数据显示,大陈镇现有工业企业639家,其中衬衫制造企业238家。大陈的衬衫行业现已吸纳了3.56万名劳动力,全镇75%的工业产值、6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衬衫产业。全镇拥有先进服装生产流水线800余条,日产衬衫58万件,年产衬衫1.74亿件,约占全国衬衫产量的15%,衬衫产值占义乌工业总产值的3.6%。 这些数字仅是表象,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的大陈衬衫产业出现震荡,尤其是近年来,呈现增长趋缓、利润下滑的态势,每年有几家甚至几十家衬衫企业关停。对此,大陈不少衬衫企业在积极谋求转型。据了解,早在几年前,大陈镇党委、政府就引导衬衫企业寻求转变,在保证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下,逐渐向更多的服饰类别发展,如今大陈正从“衬衫之乡”华丽转身为“服饰名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陈一部分衬衫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4名原本只生产衬衫的企业主碰在一起,决定共同投资内衣市场。2009年4月,4人共同出资各达1000万元的新浙江多彩服饰有限公司正式运作。新厂成立后,原来的几个衬衣厂暂停了衬衣生产。”公司负责人介绍,投资内衣厂所需的资金要比衬衫厂大得多,但他们认为内衣比较畅销,于是想到了转型。 与上述4名企业主不同,大陈镇浙江傲哥服饰有限公司没有放弃主业衬衫,但他们同样拥有外套、夹克、短裤、西服等多个系列的产品。作为义乌衬衫行业领头羊之一的浙江贝克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给国外贴牌生产童装和女装。这些公司都是大陈衬衫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当初单一的衬衫发展到西服、西裤、茄克、T恤等系列化产品,随着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调整,大陈镇一批龙头衬衫企业已迅速转变战略,继续走在服装市场潮流的前列。如今,大陈服装不但自创品牌和品牌授权经营逐渐增多,还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和外向型等特点,再次挺起了义乌这一传统优势行业的“脊梁”。 【浴火重生】 重量级“衬衫航母”下水起航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中一些关键性制约因素日益浮现: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内外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陈衬衫企业整体低小散、品牌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供应链综合实力弱、人才及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大陈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衬衫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再不“脱胎换骨”,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有可能持续萎缩。 为此,今年3月的一天,大陈镇40多家衬衫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他们碰头的目的,是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衬衫企业该如何转型升级,突出重围。 座谈会上,几家衬衫企业的负责人提议,能否成立一个“衬衫产业联盟”,以抱团的方式,共同对抗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这一话题很快被在场的企业认可。随后,大陈镇10余家衬衫生产企业共赴北京,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他们不仅与国外知名企业进行了交流,还与业内专家对行业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很快,一个想法在几家大陈衬衫业“大佬”的脑海中萌生:组建产业集团,共同突围。7月23日,由浙江贝克曼服饰有限公司、浙江晋升服饰有限公司、浙江三佳制衣有限公司等大陈镇16家衬衫骨干企业,出资2亿元组建的大陈衬衫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在重压中突围,龙头企业责无旁贷。”大陈衬衫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林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要深度合作,切实有效整合人才、科技、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大幅提升竞争力。 一家股东企业的董事长表示,传统行业面对众多挑战,很多事情靠个体企业单枪匹马,已经力不从心,因而“联盟”应对、打造公共平台已经成了众多行业的发展方向。“从抛出抱团提议到决定要组建衬衫产业联盟,前后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浙江晋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晋回忆道。他认为,这样的速度,也说明大陈的衬衫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转型的必要。 |
GMT+8, 2025-7-18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