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告别“四小车” 城市更文明

2013-12-3 10:09

摘要: 在义乌,“四小车”是交通乱象的主要制造者。    10月30日,我市发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令”,作为创建工作的八大专项行动之一,“四小车”综合整治工作开始全面实施,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交通秩序。 ...

在义乌,“四小车”是交通乱象的主要制造者。 
 
  10月30日,我市发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令”,作为创建工作的八大专项行动之一,“四小车”综合整治工作开始全面实施,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交通秩序。

  说到“四小车”的危害,大家或许都能说上几条:肆意横行、随意要价、乱停乱放、抢行猛拐等等,几乎集所有交通违章于一身;谈到“四小车”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有关部门也是规范多次、整治多年,可如今“四小车”依然跑得很“欢快”。

  面对“四小车”乱象,省内外很多地市几年前就狠下决心进行重拳整治,按照“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积极稳妥”等原则,整治工作有霹雳手段,也有菩萨心肠,成效明显。对此,本报编排一组相关地市开展“四小车”整治的成功做法,探索思考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交通改善人员职业转变生活环境优化

  温州:城市生活悄然变化

  温州市自2011年6月1日开展市区“四小车”专项整治行动,起步之初,通过紧张而忙碌的几个月整治,路面秩序、出行方式、“四小车”从业人员等方面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四小车”整治给市区带来了新面貌。

  一个商圈交通的改变

  市区繁华要道人民路是一条交通严管街,但很多时间,尤其是交警管理空当,还是会有三轮车横穿人民路,由此引发的交通堵塞、小刮小擦也并不鲜见。

  大南商圈是“购物天堂”,市民短途出行需求很大,因此这一带就成了“四小车”的聚集区域之一。特别是岔口较多的人民路,三轮车往往“见缝插针”,跟交警玩起“游击战”,管理难度很大。

  “现在你在大南商圈走一圈,基本看不到‘四小车’,效果非常明显。”执勤交警介绍,这要归功于两点:源头治理和严厉打击。有牌人力三轮车回收,禁止非标电瓶三轮车生产、销售,残疾人代步车置换,摩托车逐步淘汰,这都是治本的举措。源头止住了,路面上的管理难度自然大大降低。”

  一批“四小车”人员的改变

  有堵,也要有疏。“四小车”从业人员今后何去何从,也成为此次整治努力解决的一个重点课题。“四小车”人员再就业专场招聘会、一定数量三轮车置换出租车……这些疏导措施,平添了几分人情味,也确保了整治行动的顺利平稳推进。有牌人力三轮车主或变成出租车主,或拿补助金做小生意或另谋出路;原来非法营运的无牌机动三轮车夫、人力三轮车车夫结束“老鼠躲猫”的营生,做了企业员工、社区保安等。

  温州市龙湾区三轮车服务总站是一家集体性质的企业,1988年成立以来,先后挂靠了社会上220辆三轮车。整治开始后,企业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协助车主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站长厉秀杰介绍,由于政府措施到位,有牌有证人力三轮车的回收工作比较顺利。

  家住百里坊的吴建平今年53岁,签订协议并上交三轮车后,他不等不靠,没几天就到一家文具厂上班了。吴建平笑哈哈地说:“虽然骑三轮车相对自由,但现在有规律地上班下班,也挺舒心的。”

  今年50岁的毛指东得知整治“四小车”的消息后,就开始托朋友帮忙留意合适的工作。他说,自己很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骑三轮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快,他在水上公安分局应聘了协警工作,收入跟以前差不多。正在市区江心屿码头值勤的毛指东认为,以前天天骑三轮车在路上游走,对道路状况最清楚不过,平心而论,整治“四小车”之后,路面环境确实好多了。

  一位市民出行方式的改变

  整治“四小车”后,三轮车没有了,摩托车限行了,今年50多岁的市民张爱月女士当机立断,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骑行便成了她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我年轻时,大家都是骑自行车,如今又骑回来,倒也没觉得多少不方便。而且我平时都是在闹市区活动,碰上堵车还是自行车灵活,有时候跑得比宝马奔驰还快呢。”张女士爽朗地笑着说,“年纪大了,骑自行车,也当锻炼了。”

  在张女士的带动下,不少亲戚朋友也买了自行车或改乘公交车。不过,对于整治“四小车”之后的出行环境,大家还有很多话想说。

  “市区非机动车道很少,还经常被停车占道,逼得我们在机动车道上跟汽车抢道,真的有点危险。特别是雨天,很容易发生事故。”张女士说,“另外,行道树树荫很少,夏天时骑自行车很晒,这点也应该改善。”据温州网

  整治手段有力配套政策完善

  宁波:看三轮车夫如何转岗

  从2005年开始,宁波开始着力整治“四小车”,过程中宁波配套政策完善、手段有力,通过几年的整治,宁波交通秩序明显得到改善。2008年获得公安部、住建部联合颁发的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荣誉称号。宁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四小车”的存在,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需要,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市民的短途交通需要,但是在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分析“四小车”存在的利弊,市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整治“四小车”是市区治理交通拥堵和提升城市形象必须要走的一步,而且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据介绍,2005年整治时,宁波市中心城区摩托车保有量达到2.4万辆、人力客运三轮车5000多辆、非法营运的残疾人专用车600多辆。

  宁波市交警支队有关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四小车”整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宜早不宜迟,政府部门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治需要政策的支撑。

  “宁波从2005年6月开始整治‘四小车’,一连发了7个专项行动的文件,从如何整治到车主的就业安置、社会保障,都有着完整的配套措施。”当时该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参与单位有财政、工商、城管、各区街道等10多个部门。

  对人力三轮车,实行政府收购,并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人力三轮车主考取汽车驾驶证,集中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补助考照费用。同时,宁波市还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了1088辆厢式小货车,统一标识,安排已取得驾照的人力三轮车主转岗成为“货的”司机。

  对残疾人专用车主,除给予社会保障的政策倾斜外,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一般都有两次推荐的机会,第一次要是不满意,可以再换一个岗位,对接收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于实在不想干的,政府每月发放几百元的生活补助金。”

  对已到了报废年限的摩托车,宁波规定在15天之内办理报废的,给予每辆车一定的奖励;对还没有到报废年限的摩托车,车主前来办理报废时,根据折旧情况,由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当然,也允许其将摩托车卖到不在整治范围的乡镇去。

  整治只是一时,关键在于后续管理,宁波一手抓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一手坚持严管严查的常态化管理,双管齐下确保整治成果。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自从整治过后,宁波中心城区交通有序多了,也优化了交通结构。现在,宁波几乎每年都还会发起整治专项行动的,确保整治成果,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

  据《温州都市报》

  “治摩”3年让主城区交通秩序井然

  东莞:百万摩托销声匿迹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该市本地户籍人口200多万人,外来人口650多万人,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发达。

  东莞曾是个“摩托大市”,一度拥有近69万辆本地牌照摩托车和不少于30万辆的外地摩托车,摩托车几乎成为了当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自2006年“治摩”后,摩托车在东莞环绕主城区的环城路以内销声匿迹。“治摩”3年后,东莞于2009年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社会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的荣誉称号,“治摩”入选东莞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十件大事之一。

  “治摩”前,

  东莞有很多妇女被飞车抢过

  东莞摩托车数量之多,令人惊讶,而且“摩的”文化根深蒂固,治理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昔日东莞街头,摩托车泛滥,给交通造成了极大影响。根据该市交警支队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7月底,东莞本地号牌摩托车近69万辆,长期在该市通行、营运的异地摩托车不低于30万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摩托车作为“两抢”等违法犯罪工具,行为十分猖獗。

  2002年至2005年,该市涉及摩托车的刑事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1%以上,2006年1至7月,该市公安机关接到利用摩托车进行抢夺、抢劫的报案1700多起,涉及摩托车的道路交通事故也连续4年占事故总量的60%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大部分与摩托车有关。因摩托车搭客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访案件也呈增多趋势。

  再看如今的东莞市区,路上车流熙熙攘攘,却秩序井然,一路上看不到风驰电掣的摩托车。“治摩”后,该市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交通安全明显改善,该市交通事故持续下降,2006年、2007年、2008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18%、17.54%、6.83%,其中摩托车交通事故分别下降23.19%、53.57%、27.27%,对比“治摩”前的2005年,该市2008年涉摩事故死亡人数减少297人,3年累计减少648人。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东莞“治摩”确实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治摩”以前,东莞有两句话影响很大,一句是“东莞经济如此发达,治安如此之差”,还有一句就是“东莞有很多妇女被飞车抢过”。

  摩托车被查扣,

  民警开车把车主送回家

  “治摩”工作牵动千家万户,东莞在开展这项工作前广泛听取意见,光调研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反复论证方案,最后才决定采取分类治理、分布实施、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做法。

  据介绍,2006年9月1日起,该市禁止异地摩托车上路行驶。2007年9月1日起,该市禁止本地摩托车载客营运,市区分区域,分时段限制摩托车通行。2009年1月1日起,市区全天禁止摩托车通行,并逐步将禁行范围扩大到农村道路。

  为了保障“治摩”工作顺利开展,不仅市领导挂点督导“治摩”工作,而且把“治摩”工作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的考核范围,强化基层社村的工作责任,把治摩工作重心下沉。

  同时,在正式“治摩”前,东莞市政府施行“先礼后兵”做法,先发布“禁行”、“禁营运”、“提前报废及迁出补偿”等通告,并把通告逐一发布到镇、村一级,让群众充分了解该项工作。除借助通告广为告知外,东莞市领导、镇领导,还亲自上街、深入社区,开展数轮大规模的“公劝”活动,号召市民提前报废或迁出摩托车。同时,为了彻底打消车主不愿意上报摩托车的顾虑,东莞“治摩办”还出台了由社区干部上门动员车主上缴摩托车的方案。

  禁行开始后,为了摩托车主能平安回家,东莞交警部门还专门配备了流动接送车,把被查扣车主由民警开车安全送回家。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使许多摩托车主深受感动。

  在治理的同时,东莞市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交运力投放,全市共计新增公交线路167条,新增公交车辆运力1528辆,出租车2500辆,基本实现全市各街道和主干道路覆盖公交服务,公交出行分担率从2003年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29%。

  据《温州都市报》

  整治的关键是解决“出行难”

  2008年8月底,萧山区委区政府依法对“四小车”开展整治。在坚决支持整治“四小车”同时,网友们纷纷献计献策。

  整治“四小车”引起网友共鸣

  网友在评论中说,随着公交一体化的逐步深入,整治“四小车”势在必行。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整治“四小车”,是因为“四小车”的泛滥确实对城市品位、城区交通、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网友“邓小狗”说,摩的、三轮车、残疾人车、电瓶三轮车将长途汽车站前面的非机动车道塞得严严实实。别说非机动车,行人要过也很困难。网友“风的追随”也谈到,泛滥成灾的“四小车”对运营市场是很严重的破坏。

  网友“cainiao250”则讲述了亲眼看见的一件事:一辆三轮车载着四个人,一对老夫妻,两个小孩子,突然翻车了,大妈坐在地上起不来,老大爷脚扭伤,一瘸一拐,手上全是血,小女孩满脸是血!车主却跑了。

  “出行难”是“四小车”泛滥关键

  网友认为,“四小车”必须要整治,但在实际执行中将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目前我区部分公交线路不完善,部分群众在特定时段、特定地点的出行要求得不到保障,电瓶三轮车、摩的、残疾车等就自然成为他们不得不选择的交通工具,因此,客观上也为四小轮泛滥创造了比较大的生存空间。

  网友“核桃佾”说,他住的地方与单位较远,没有非机动车,也没有公交线路可以到达,所以只能选择电瓶三轮,“我知道四小轮的危害,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要是没了四小轮,我上下班该什么办呢”?

  网友说,如果“四小车”在短时间内消失,将会给这些平日依靠“四小车”出行的人们造成很大的麻烦,其生存的土壤依然将会长期存在。

  增加出租车、公交车延班

  势在必行

  网友讨论认为,“四小车”之所以得以生存并逐渐泛滥是因为有其生存的土壤。在整治取缔“四小车”时,相关部门是否也应该增加相应的解决措施呢?

  网友“武萧”提出:要把出租车、公交车的数量加上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网友“avlight”则认为:如果晚上不延迟公交时间、不提高公交覆盖面,在城区一些小区和背街小巷以及城乡结合部,“四小车”将会在管理松懈的晚上更加泛滥。

  

“00后”藏族小伙在义“圆梦”  多维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地下出租屋“安全大换装”  防治病虫害 减损保增收  我市“人工+智能”虫情监测体系推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见成效  “红扳手”夏日送清凉 汽修服务护航出行  

义乌网

GMT+8, 2025-7-18 18: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