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政协副主席徐江琦带领的“拓展内贸市场”考察组,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3地14个市场实地考察调研。这些市场中,既有边贸市场,也有区域性批零市场,其中还有5个直接冠名为“义乌市场”,它们分别是满洲里义乌商贸城、哈尔滨义乌小商品城、珲春义乌商贸城、延边义乌国际商贸城和通化义乌国际商贸城。
值得注意的是,这5个冠名“义乌”的市场中,真正与义乌有业务关联的只有1个,即哈尔滨义乌小商品城,该市场是商城集团管理输出的合作单位。此外,其余4个市场均与义乌关系不大。这些市场大多名不副实,且不说义乌人直接经营的商位几乎为零,直接来自义乌市场的商品也不多,物流对接更是少之又少。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冠名为“义乌”的市场普遍存在管理方式落后、招商方式单一、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经营状况普遍较差,如满洲里义乌商贸城,开门率仅1%,冷清得已接近停业状态,“义乌市场”的名声也因此受到拖累,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义乌市场和义乌商品“不过如此”的印象。长此以往,将对义乌市场的声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事实上,“盗用”义乌市场之名创办市场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上述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有愈演愈烈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冠名“义乌”的市场共有170余个,此外还有不少在建的。 “义乌应该尽早探索建立市场品牌保护机制,提高义乌市场的正面影响力。”考察组成员建议,相关单位要联合成立工作组,探索研究义乌市场分市场管理办法,从冠名条件、违约责任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已冠名“义乌”的市场则可进行分类处置。对目前经营状况较好的冠名市场,可通过对接会的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义乌市场的美誉度;对有发展潜力或合作意向的冠名市场,则要强化调研,探索以技术入股形式输出义乌市场管理模式等,积极扶持带动市场发展;对无发展潜力且不愿与义乌合作的冠名市场,要坚决予以打击。 “‘海宁中国皮革城’今年1月商标注册申请成功,西安华南城目前已经成功进入7个省会城市。义乌也应该在品牌申请与保护工作上加快进度。”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新香带队的另一个考察组则建议,义乌市场要向海宁中国皮革城和西安华南城学习,学习其成熟的管理运营经验,注重品牌运营和管理,加强对“义乌小商品城”、“义乌商贸城”、“义乌国际商贸城”等相关品牌的申请保护。 |
GMT+8, 2025-7-18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