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义乌市汉韵商品采购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小廖正忙着把同事从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的商品的相关信息,录入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平台操作简单规范,交易内容一目了然,作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各项政策落地的具体载体,联网信息平台的顺利运行,让义乌市场的众多经营主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2013年4月18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以来的变化。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同意在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也是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综合贸易改革试点。 “义乌试点”获批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总体方案》要求,坚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坚持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市场现代化并举实施,坚持紧扣国际贸易主题多领域配套改革同步协调,重点围绕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拓展贸易发展空间、优化贸易服务环境,努力推进外贸增长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市场贸易由单纯商品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变,推进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政府管理由偏重监管向服务与监管并重转变。 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中,“义乌试点”步伐坚定,举措扎实,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从贸易实践中总结提炼,开创性地确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以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国际陆港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公、铁、空”多式联运、无纸化通关、航空口岸开放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摸索内陆开放新路子;聚焦线上贸易与线下贸易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产业战略式发展,成为全国最为典型的区域性电子商务经济体;坚持直接面向基层,坚持激发市场活力,大步简政放权,深入实施扩权强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方面行政效率走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这些改革探索,推动义乌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我国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新突破和新进展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最终确立,这不仅意味着“义乌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体现了商城秉承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义乌人乘着国家战略实施的东风,开创性地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采购贸易的政策缺位,适应了小商品采购出口贸易“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义乌试点”的推进,2013年9月17日,围绕我市贸易金融创新的金融改革专项方案应运而生。金融改革专项方案获批后,我市一手抓政策争取,一手抓实践探索,在发展贸易金融、促进贸易便利化、破解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制约等方面率先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供应链融资、互联网金融等一些先行改革事项进展顺利。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市个人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已突破80亿元,企业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则超过600亿元,其中市场采购贸易主体结算量占比达到85%以上。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随着通关便利化、增值税免税、检验检疫流程优化等各项配套监管措施的逐步到位,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义乌外贸出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1-11月,我市实现出口16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1%。这种增长正是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真实反映,是将过去以外省企业名义的出口回归为义乌本地企业的出口。同时,“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实现了小商品生产商、销售商的可溯源,推动了义乌出口的“量质并升”,大大提高了市场信誉度。异地外贸公司的落地经营,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市市场商品出口以异地外贸流通企业代理为主的状况,使得义乌本地外贸主体成为了市场商品出口的主要力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有利于外贸统计数据更加贴近真实贸易状况,也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改革不停步,“义乌试点”迎来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它更加突出“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不断拓展改革试点领域,放大效应,释放“红利”,将带领义乌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最终形成以国际贸易为特色的综合改革格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东风,义乌“丝绸之路”必将扬帆远航。 |
GMT+8, 2025-7-18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