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同意在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总体方案》要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着力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上深化改革、先行先试。通过3年努力,改革局面全面打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以改革促发展的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基本确立 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是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和首要任务。“义乌试点”获批以来,我市充分运用国家级改革试点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一手抓政策创新,一手抓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标志的新型国际贸易体制框架。 市场采购贸易在沿海和内陆边境地区的外贸型专业市场中比较普遍,但长期以来,职能部门对市场采购贸易的监管尚不完全配套,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政策匹配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围绕在我市先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经过两年研究完善,2013年4月18日,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文件,同意在我市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确定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定义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确立,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采购贸易的政策缺位,是“义乌试点”在构筑新型贸易体制机制方面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规定,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专业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通关便利化、增值税免税、检验检疫流程优化等各项配套监管措施的逐步到位,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义乌外贸出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我市预计实现出口17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5%。这种增长恰恰是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真实反映,是将过去以外省企业名义的出口回归为义乌本地企业的出口。同时,“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实现了小商品生产商、销售商的可溯源,推动了义乌出口的“量质并升”。 在推进试点过程中,我市非常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积极推进专项配套改革。2013年金融专项改革获批实施,当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达到409亿元,全国首个个人跨境人民币试点业务量突破85亿元。国土专项改革扎实推进,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低丘缓坡利用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元发展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开展改革试点以后,我市把重大平台作为打造经济增长极、提升贸易综合竞争力和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聚焦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促进产业集聚转型和增强城市能级,启动实施“332”(即3年3大领域投资2000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系列服务全省、全国的发展平台。 我市把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重点培育,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实施电子商务“230”(2年30万人次)培训计划,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实体市场和传统企业“触网”;搭建市镇两级电子商务园区,探索发展虚拟电子商务园、跨境电子商务园区,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实体市场优势和块状经济特色,打造“义乌购”等特色电子商务平台。 此外,我市还强化现代物流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的物流高地,推进国际陆港建设。2013年4月,我市启动铁路西站海关监管场所,至宁波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的铁路集装箱联运业务陆续开通,我市与沿海口岸、内陆边境口岸和重要航空口岸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增强。2013年5月,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个内陆城市,我市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列为国际陆港。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下发《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将我市列为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
GMT+8, 2025-7-19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