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之大,商品之丰富,是很多义乌人引以为豪的资本。但大和多,如果不能成为优势,那就成了劣势。 义乌市场有170多万种商品可供采购,而从事市场贸易的既有市场经营户,又有境内外采购商、外贸公司。还有众多为市场贸易服务的货代公司、报关行、仓储物流企业等等,他们都是这个贸易链条上的一环。他们用内贸方式谈生意,却用外贸方式办理货物出口,而结算的时候,大家都搞不清楚用的是外贸还是内贸的方式。 看起来,义乌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很简单,只要市场经营户与客户——不管他是内贸还是外贸,谈妥了就完成了交易。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经营主体、外汇结算、税收管理、检验检疫等诸多问题,都会影响每一笔交易。 这些问题就像绳子上一个个的结,影响了市场采购贸易的顺畅程度。为了解开这些绳结,也为了让义乌的市场优势真正成为优势,201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义乌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3年过去了,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一名在义乌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叶姓老板,在政府推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过程中嗅到了商机,他决定成立一家外贸公司。 以往注册公司需要一周,但叶老板3天就办好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全齐了。接下来的情况,更让叶老板喜出望外。以往报关要1个小时,而他只要几分钟就完成了;以往为了免税要找外地企业代理,现在他自己做也免税,再也不用求人了……“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报,还能做其他地方企业的代理。以前,一年的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6000万美元。” 随着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落实,一系列突破性政策陆续推出。允许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实行增值税免税;海关增设市场采购贸易监管方式;海关和质检在“质量可控、源头可溯、责任可究”的原则下,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采取便利的通关措施;允许市场采购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加快了款项到账速度,减少了汇率损失…… 但是,这些变化仍不足以支撑义乌市场和义乌经济的发展,更不足以为国家提供对外贸易的成熟经验。义乌还需要迈出更大的步子,不仅要在程序上提高优势,更要在技术上创造优势。 当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迎来第二个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为义乌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出了明确目标。 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面实施,支持相应的监管办法在实践中边探索边完善。 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 推动出台市场采购贸易海关监管办法,实行市场采购出口货物简化归类,落实守法便利原则,适用差别化海关监管措施。 大力推进检验监管机制创新,推行法定检验便利化,主动探索“管检分离”,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采信与监管机制,避免重复检验,加快放行速度。 推进海关、检验检疫合作,探索试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通关方式。 探索海关杭州关区和宁波关区一体化运作机制,实现关区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完善跨关区、跨检区快速通关模式,对进出口转关、转检货物原则上不重复查验。除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特殊商品外,通过省内口岸进口的进入义乌市场的商品,可以根据物主要求转往义乌海关清关,实施检验检疫转检。 建立与市场采购贸易相适应的外汇监管方式,进一步便利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项下收结汇手续,对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货物流和资金流实行总量匹配方式监管。 3年弹指一挥间,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只有不断提高义乌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充分实现“管得住、通得快”,义乌的市场、义乌的经济才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
GMT+8, 2025-5-1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