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充满活力的土地,这是一座激情豪迈的城市。 正当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的时候,义乌城市化发展也迈出了雄壮的步伐。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的精神的真实体现。 多年来,我市“有天有地四层半”旧村改造、“小五化”、村庄整治、“空心村”改造,农村医疗保障、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以及交通道路、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条件,也大大增加了农民们的财产性收入,并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城市规模快速扩大、迈向大城市。 在义乌城市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快速发展中,“村为单位、垂直安置”千篇一律的“有天有地四层半”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与模式,在空间规模、建筑形态以及生产、商业、文化等功能组织上,产生了一些“流弊”:新房子让位给生产经营“居住”、新小区绿化设施严重受损、小区内货车装卸运输繁忙,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困难、城市交通混乱,影响城市形象与品位……实际上构成了义乌城市建设的“半城市化”形态。它们不但影响了农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极大地制约了义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与义乌试点提出的宜商宜居宜游目标存在着巨大差距。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成为我市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严峻课题。 对此,义乌市委、市政府,以人的全面城市化为核心,经过高层住宅改造、多村集聚建设、居住产业分离、产权明确处置、农居身份转换各种试点,立足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于2013年7月份,出台《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这个政策,启动城乡新集聚改造建设,改变原来分散的以村为单位的改造方法,转向集聚改造,采用高层公寓与产业用房相结合的改造模式,通过高层公寓及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商业用房、商务楼宇或者货币等多种形式安置,推进居民意识、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政策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快“政策落地”——市社区建设办、义乌商报社等部门和相关镇街,通过政策宣讲、集中报道等手段,集聚“正能量”,构筑起强大的新政策“舆论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拿出尽可能优质的土地资源,供应给广大农民建设新社区,加快“新社区集聚”项目规划,确定分批启动建设项目;根据城市品位、规划设计、技术力量、资金筹集、管理水平等要求,创新代理建设模式,引进了绿城房产集团、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等高端建设企业,借助它们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高标准开展新社区集聚建设。 不到半年时间,2013年12月9日,义乌工业园区“十和里”、佛堂镇“蟠龙花园”、稠江街道“香溪印象”,作为首批项目,率先启动了新社区集聚建设。随后,2014年2月22日,廿三里街道“金麟花园”、北苑街道“和聚沁园”、城西街道“香溪裕园”及上溪镇“和苑”四个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作为我市第二批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也拉开了建设大幕。 这些项目始终坚持“予民以利、惠及百姓”原则,确定“地理位置优化、功能配套齐全、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的规划思路,力求实现以最节省的成本,让农村群众住上品质最优、配套最全的房子。在规划设计中,市新社区建设办与相关镇街、义乌工业园区都把幼儿园、学校、卫生院、休闲体育设施、邮政、电信、商业网点等配套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合理配置居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资源,确保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 《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打破那种“半城市化”的格局,推动我市迈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但谱写真正意义上现代国际城市建设的新篇章,更将启动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义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按钮”,直接推进义乌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大飞跃。 |
GMT+8, 2025-7-21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