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公布,义乌小鲵由原先的“浙江省特有物种”升级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义乌小鲵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为浙江特有种,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1985年首次发现于义乌的深山中,因此被命名为义乌小鲵。因其古老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及奇特的外形,又被称为神秘的“四脚怪鱼”。 “成年的义乌小鲵全长99~115毫米,头部呈卵圆形,身体为圆柱状,背腹部略为扁平,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后肢较前肢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多数个体指、趾端不相遇;指、趾无角质鞘,没有蹼,少数雄鲵趾间有蹼迹,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顶有椭圆凹痕;繁殖季节时,义乌小鲵体色变浅,常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无云状斑,雄鲵体长长于雌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义乌小鲵幼体有3对外鳃(鳃出露于体外),唇褶发达,颈褶明显,体侧肋沟明显,尾肌不发达,鳍褶薄而高,生活时背面浅灰色,背部及鳍褶上有许多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义乌小鲵要经历从幼体到成体的变态发育过程,在变态前的7~10天内基本不进食,完成变态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很少在地面发现。 2017年义乌启动了义乌小鲵救护工程,通过该项目实施,先后在大陈镇、赤岸镇、城西街道及上溪镇内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共发现义乌小鲵成体2尾,幼体1575尾,卵袋149对;清理产卵场6处,设立生境保护标牌2处,架设上岸通道7处,提高了义乌小鲵成活率;通过对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义乌小鲵致濒原因为遗传多样性水平贫乏,并通过室内人工配种、胚胎孵化、稚鲵培育、成鲵培育,成功繁育幼体1000余尾,原生境放归500尾;拍摄了义乌小鲵专题宣传片,制作了宣传手册1000份,并在义乌市林场设立了义乌小鲵宣教室。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民众的保护意识。 |
GMT+8, 2025-7-15 09:41